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社团 > 中国中东学会
2021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举行
文章来源:王南 成红 涂斌    日期:2021-11-18
】【打印 关闭

 

 

 

 

2021年11月13日,2021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中东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线下主会场分别设在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来自全国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中东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300多人线上参加会议。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应邀出席会议并作报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罗永辉,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王林聪还就中国中东学会章程修订作了说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秉忠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在大会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图为翟隽作报告

 

翟隽在报告中分析了中东地区形势。他说,2021年是“阿拉伯之春”爆发十周年,“911事件”二十周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三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中东地区形势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下演进,也在美国中东政策持续调整中变化,特别是美国的中东政策调整引起了地区形势深刻的演变,地区国家调整地区政策。中东国家面临抗疫维稳和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地区热点问题仍然跌宕起伏。

翟隽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中东外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果,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在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巩固好地区的基本盘,深化同地区国家的抗疫合作,深化同地区国家的发展对接和融合,建设性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继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

翟隽还对中国中东研究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一是要关注中东局势的变化,站在百年变局的视角挖掘其中的全局性内涵;二是要紧跟具体问题的苗头动向,争取提出有前瞻性、操作性的工作建议;三是做好中国中东政策的对外宣传,加强民心相通,为新时代中国同中东地区友好关系发展积极发声。

 

 

 

图为罗永辉在致辞

 

罗永辉在致辞时表示,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曾诞生过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今天,作为陆海两条丝路的汇集之处,中东地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对该地区的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增进沿线各国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罗永辉介绍道,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仅凝练出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而且形成了突出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近5年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5项,教育部项目 158 项;出版著作888部,发表学术论文6733篇,1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的世界史学科是有重要影响的传统学科之一,历经朱本源、杨存堂等为代表的几代学人奋发努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已成长为“西部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重镇。

 

 

图为王林聪致词

 

王林聪在致辞时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五周年。值此之际,认真梳理和审视中国中东研究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们中东学界的共同任务。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可谓正当其时。

王林聪指出,所谓知识体系,一般是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是一种整体的而非片面性的,系统的、联系的而非碎片化的知识集成和结构。知识体系的背后是知识权力。我国正逐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既需要中国的视角,也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话语,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故事。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的一种理论自觉。中国的中东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已经到了构建和完善中东研究知识体系的阶段。这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和赋予的新使命。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要有中国视角和中国特色,它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尊重中东地区文明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包容性、建设性思维方式。

王林聪认为,构建中国中东研究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中国学者特点的研究范式,揭示和回答“中东之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关键是“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因此,只有真正构建知识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中东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中国中东学内涵,推动中国中东研究再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服务国家决策。

 

 

图为李秉忠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邀请5位专家作主旨演讲,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原大使吴思科,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校长、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肖宪,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所教授黄民兴,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分别以《中东大变局与中国中东外交的新使命》《新文科建设下的国别区域研究》《关于中国中东研究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从地理特点看奥斯曼帝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东秩序演变及中国参与中东秩序塑造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主持主旨演讲时段。

 

 

图为何志龙主持主旨演讲时段

 

 

图为吴思科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周烈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肖宪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黄民兴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李伟建发表主旨演讲

 

研讨会共设5个分议题论坛和2个研究生论坛,共有90位专家、学者和25位博士研究生先后发言,有12位专家担任分议题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主持人,17位专家发表了精彩的评论。

分议题论坛之一:“中国中东研究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18位学者发言。第一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主持,肖宪教授为评论人。发言人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丁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文林教授、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林丰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孙德刚研究员。发言题目分别是:“多学科视野中的中东研究”“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中东研究学科体系的构建与阿拉伯语专业的未来”“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对华舆论战”“构建中国中东外交话语体系的思考”。

第二时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所长丁俊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孙德刚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文林教授为评论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教授金忠杰,“国别区域视角下的中国阿拉伯学学科建设概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外语与中东研究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哈宝玉,“伊斯兰教与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上海大学教授王三义,“中东经济史研究的视野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魏敏,“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中东经济研究思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伊斯兰与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东研究思考”;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学院督导、讲师陈娟,“‘阿拉伯语+’中东地区研究与咨政服务”,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筠,“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加强面向阿拉伯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于桂丽,“波斯文学经典《拉瓦一合》翻译与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土耳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沈莎莉,“中国文学作品在土耳其的翻译与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副研究员潜旭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的媒体交流研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讲师梁道远,“阿拉伯族谱学研究与中国中东史学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构建”;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蓉,“器物学视角下的中阿文化交流——以瓷器为例”。

 

 

图为部分线上参会学者

 

分议题论坛之二:“中东民族国家构建与发展道路”,有15位专家发言。第一时段由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主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为评论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志龙,“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阶段及特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李福泉,“1921 年与伊朗历史的双重转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永成,“《苏联犹太人研究(1941—1953》简介”;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王霏,“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时段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作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安全研究黄金时代的再临?——中东政治变迁的启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竞强,“突尼斯的民族国家构建与发展道路选择”;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白胜洁,“中亚库尔德人:离散民族的历史迁徙与融合困境”;宁夏大学讲师刘东宁,“伊拉克当代部落政治研究”;石河子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苏瑛,“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阈下也门萨达部落社会探析”;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教授陈广猛,“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以色列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讲师陈玉香,“新冠肺炎疫情下约旦面临的挑战”;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金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出版合作的风险防控核心保障机制构建”;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奕辰,“中东地区国家视角下的阿富汗变局”;山东师范大学中东研究中心讲师刘昌鑫,“失序与变局:恰纳卡莱危机的再审视”。

 

图为部分线上参会学者

 

分议题论坛之三,“中东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共建”,有18位专家发言。第一时段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福德教授主持,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教授王泰,“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知识的生产、定位与突围——以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研究员李兴刚,“资源型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与规避路径”;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冯璐璐,“海湾新兴市场的风险、挑战与前景分析”;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院长曹笑笑,“发展民生类产业,提升我国在中东的文化软实力”;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沫,“沙特经济发展及其对外援助”。

第二时段由光明日报理论版责任编辑周晓菲主持,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阿拉伯世界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李意,“阿联酋的人道主义援助:理念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仝菲,“新冠疫情对阿联酋经济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严天钦,“正义发展党执政期间土耳其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凤,“剧变10 年突尼斯经济状况及前景分析”;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助理研究员单遥,“突尼斯新动荡背后的政经危机和人心得失”;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王南,“中伊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与中伊巴三方合作策略”;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讲师王榕,“能源枢纽:埃及区域大国梦的关键一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副研究员樊为之,“中国与沙特和阿联酋经贸关系比较”;宁夏大学教研室主任、讲师马成文,“当代阿拉伯国家世俗化发展及对‘一带一路’的影响”;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编辑邵煜,“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楚楚,“‘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中东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时空特征与应对”;西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项目办主任李韬,“再议‘一带一路’之于阿富汗乱局的稳定作用”;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经贸与产投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陈玉宝,“土耳其经济私有化进程及机遇”。

分议题论坛之四:“当代中东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有16位专家发言,第一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室主任王建副研究员主持,黄民兴教授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从伊斯兰政治思潮看阿富汗塔利班的转型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宇洁,“世俗主义思潮在中东的传播与接受”;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车效梅,“中东城市化对中东社会秩序影响初探”;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叙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刚教授,“古叙利亚文明的流变和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中义,“戈尔甘行纪略谈当代伊朗东北地理、社会与民族关系相关问题”。

第二时段由山西师范大学车效梅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瑶教授先后作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阿拉伯国家青年对华认知的特点及成因”;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西南亚所副教授伍庆玲,“伊斯兰女性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亮,“印度犹太人研究初探”;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传忠,“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的发展新动向探析”;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陈利宽,“二战后土耳其的世俗化考察”;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伊斯兰教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朱剑虹,“当前阿联酋宗教意识形态的构建、转型与输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张超,“阿富汗民主政治制度衰变与塔利班重掌政权”;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刘辉,“南苏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流变及现实影响”;曲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赵文亮,“伊朗反美主义成因探析”;宁夏大学讲师马洋洋,“当代埃及社会文化变迁”;(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楠,“巴勒斯坦激进派武装组织反以活动的演变”。

分议题论坛之五:“中东秩序、地区治理及前景”,有16位专家发言。第一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主持,李伟建研究员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徐新,“中东秩序发展之前景预判”;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健,“当今中东局势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国庆,“影响巴以“两国方案”前景的内外因素分析”;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冀开运,“伊朗行政区划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第二时段由余国庆研究员主持,刘中民教授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蒋真教授先后作评论。发言人及发言题目是:辽宁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李艳枝授,“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政府的治理危机及其启示——基于体制转型的研究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广大,“巴格达峰会外交的动机和效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邹志强,“体系结构视角下的土耳其外交:碰撞与调适”;广东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于卫青,“美国对伊朗公共外交”;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刘彬,“伊朗问题与海合会内部关系变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泳,“海合会国家创新潜力: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泉钢,“破解新技术迷思:中东军用无人机的运用战略及其效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韩建伟,“美国战略收缩对中东地区秩序的影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丽蓉,“阿盟安全治理的困局及出路”;湘潭大学海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喻珍,“冷战后海湾地区合作的特征与趋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亦奇,“海湾国家对阿富汗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畅,“当前中东的总体缓和及其启示”。

两个研究生论坛,先后有26位研究生发言,韩中义教授和宋永成教授分别担任主持;冀开运教授、李福泉教授、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天社教授、冯璐璐教授先后作评论。

 

 

图为周烈作总结

 

王林聪主持研讨会闭幕式。在闭幕式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晋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大伟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冬副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文勇副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张玉友副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晔炜分别代表各分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作汇报。

周烈教授作大会总结讲话。他指出,这次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研究深入、参与踊跃和组织细致等特点。无论是主题发言,还是分论坛研讨,无论是专家学者的交流,还是研究生的探讨,都反映出学术的严谨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关于中东研究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讨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关于中东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也挖得很深,说得很透,论得很实。各个分议题的研讨都非常深入具体,问题精准,分析透彻,路径可行,充分体现了质量、层次和水平。

周烈认为,本届中东学会年会和研讨会无疑是一次学术的盛会。在大家发言、互动、交流中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启迪的火花、灵魂的火花。这些火花一定会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国中东问题的研究。

周烈最后表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更加高涨的热情,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继续投身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中国学者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中东问题研究的中国学派,以严谨的学风,以创新的精神,产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服务于祖国的外交事业,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文中图片由中国中东学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供)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