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社团 > 中国中东学会
犹太研究简报2018年第5期总第85期
文章来源:    日期:2018-09-10
】【打印 关闭

  犹太研究简报

Jewish   Studies   Bulletin

2018年第5                     总第85              201898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特色项目                                          

Published by Center of Jewish Studies Shanghai (CJSS) & Jewish Studies ProjectSASS

                                                                                                                                                                             

 

犹太历5779年新年来临,我中心向犹太朋友祝贺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5779

 

历史学家如何破解以色列创新密码

《解放日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犹太民族在多年的战乱动荡中,在长期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苦难、杀戮的磨难中,始终砥砺发奋,顽强发展,不仅没有倒下,竟奇迹般地在科技、军事、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在与汪舒明合作的新著《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创新成功之路》中,将以色列的成功归因于创新,并从过去与今天两个维度,探寻以色列创新成功的密码。

 

【以科技创新补先天不足】

读书周刊:您新著《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创新成功之路》的英文名是“Innovation, Israel’s Road to Success”,为什么将以色列的成功归因于创新?

潘光: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是犹太民族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因为之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犹太人失去故土、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流散在世界各地区,因而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群体,受到客居地主流社会的强烈冲击、挤压,乃至迫害和摧残。

但是,“站起来”了的以色列要“富起来”、“强起来”可不容易。一是国家仍然处于敌对势力和竞争对手的包围之中;二是缺少能源和水源,60%的国土被沙漠覆盖。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以色列开国元勋本-古里安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离散时期犹太人“质量胜过数量”的精神,以奋斗、开拓、拼搏、创新来建设一个新家园。

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以色列建国之初就确定了科教立国、创新兴国的方针,此后一代又一代以色列领导人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了这一方针,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如今的以色列,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崛起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上千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万美元。

纵观以色列的发展历程,改变传统思维、推动科技创新在其中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以色列人均拥有创新企业数和人均拥有高科技公司数均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为“世界硅谷”;以色列劳动力中25%是科技专业人员,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每万人中就有近15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发的全职人员占总人口的9.1%;以色列每万人中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数也居世界首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色列的成功之路就是创新之路。

读书周刊:缺水少能源,大部分国土是沙漠,以色列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自己的“先天不足”?

潘光:以政府一直鼓励水技术领域的创新,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设计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控制滴、喷灌技术,以取代地面自然灌溉,水的利用率高达95%。另外在开发浅层地下水、处理和再利用生活污水、推广管道供水系统、实行全民计划用水、淡化地下咸水和海水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技术上的种种创新,以色列基本解决了水资源匮乏问题。

以色列虽然缺石油等能源,但大部分地区全年日照时间在320天以上,因此科学们就把目标锁定在开发太阳能上。现在如果你去以色列就会看到,90%的住宅屋顶上都装着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这是太阳能采集器,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和热能,用于家庭照明和烧水。以色列科学家还研制出了太阳能空调机、太阳能熔炉,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的太阳能照明装置等。

科技打造“沙漠奇迹”,更让世界对以色列的创新能力刮目相看。1986年以色列制订了全面绿化沙漠规划,在沙漠里建造了3个森林区,绿化面积达1.2万公顷,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当年荒无人烟的内格夫沙漠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绿化沙漠规划使以色列可耕地面积由立国之初的10万公顷增加到了44万公顷,灌溉面积从3万公顷扩大到了26万公顷,农业产值增长了16倍。

 

【先驱者为创新者树立榜样】

读书周刊:对于创新,以色列是如何理解的?

潘光:以色列研究创新教育的专家认为,创新就是要不断挑战、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用一种新方式去思考及行动,认为创新包含三个要素——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在创新兴国、强国的征程中,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时,以色列人民表现出智慧、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最早来到今日以色列土地上的犹太移民,是一些希望摆脱反犹主义迫害、追寻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要白手起家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犹太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家园。最早的农业定居点被称为“基布兹”,希伯来语即“集体”。先驱者的理想、热情和奉献为后来以色列的创新者们树立了勇于开拓的榜样。

读书周刊:这种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潘光:民族的安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始终是以色列创新的强劲动力。对此,以色列人具有不分党派的共识——“除了发展别无选择”,“要么创造奇迹,要么走向地狱”。

以色列的创新之路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扎根于犹太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积累和提炼之中。它始终难以抹去纳粹大屠杀的烙印——那已成为全民从教育、反思中获取力量的一个永恒主题;它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安全心态——那可能是长期遭到压抑和围堵所造成的随时应对危机的惯性;它一直洋溢着强烈的奋斗精神——那正是处于包围之中的极其困难条件下建设国家、创造奇迹所最需要的;它处处体现出集体意识——那是犹太民族依靠紧密团结而得以生存和复兴的精神支柱;它具有绚丽多彩的多元特色——那是犹太人在2000年离散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善于博采众长的传统。

读书周刊: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您被誉为开启犹太研究“中国篇章”的人,和近年出版的众多研究以色列创新机制的书相比,您的新著剖析的似乎不仅仅是以色列的当下?

潘光:我更看重从历史与文化中、从根源上去查看以色列创新之路留下的足迹。

和犹太人一样在近2000年里失去故国、家园的,还有吉普赛人,但吉普赛人如散沙一盘,缺乏民族凝聚力。而研究犹太文明则会发现,犹太民族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体系。依靠这三大支柱,流散各地的犹太人总是紧紧地抱成一团,世代传承求知重教的传统,善于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仔细研判周围的环境和态势,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提出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独到见解,努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所以,即使在大流散中,依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精于思考、研究、创新、发展的犹太人,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斯宾诺莎、卡夫卡、海涅、罗斯柴尔德、本-古里安等。

读书周刊:为什么把犹太人一起祈祷的地方翻译为“犹太会堂”,而不是“犹太教堂”?

潘光: Synagogue一词,除了宗教上的含义,还有学校的意思。犹太人除了在那里进行宗教活动,还举办各类讲座和学习班。比如星期天,犹太会堂都会有主要面向青少年的“周日讲堂”,我本人就在美国犹太会堂的“周日讲堂”上多次做过讲座。

读书周刊:都说犹太人重商,这种重商传统对创新有贡献吗?

潘光:从《旧约》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犹太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有了敏锐的市场意识。在欧洲反犹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犹太人遭到排斥,在职业选择上受到种种限制,不得不用经商致富来获得生存权和发言权。因此,他们精于理财,而大流散使他们散布全球,形成了庞大的国际商业联系网络。这样代代相传,便塑造了犹太人特有的企业家精神,这种企业家精神是有利于创新的。

我们一般会注意到犹太人的重商传统,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点,那就是,犹太民族同时也是个注重道德自省和完善的民族。犹太经典中所阐述的德行主要包括公正(义)、仁爱、谦卑、慈善、诚实、宽恕、节制等。犹太民族流散2000年后还能重建并复兴国家,就是犹太人对其信仰和道德充满自信的反映。犹太先贤们认为,谨守律法、恭行善德的必由之路是智慧和学习,没有智慧的愚人不认识上帝,也不可能走近上帝,智慧和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每位母亲希望孩子去创业】

读书周刊:刚才谈到以色列的国策是科教立国、创新兴国,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如何和这个国家民众的创新能力直接相关,以色列在教育方面能提供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潘光:确实,倡导创新离不开孕育创新型人才的开放包容的教育氛围,以色列在这方面构筑了一个十分成功的体系。有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人均藏书最多、读书最多的,是以色列人。

这个成功体系的基底是儿童教育。犹太民族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他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研发的教具、教材、课程模式等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他们不培养“乖孩子”,而培养有想法、能思辨的孩子。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的鼓励去独立思考、去提出问题,每天放学回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你提问题了吗”。犹太人认为,孩子提出问题比记忆知识更重要。

到了中学阶段,学校有一门“年轻企业家”的课程,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套创业方案,去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以色列专家称:“以前犹太母亲希望孩子成为律师,但现在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孩子去创业。”

而高校则从课程设置开始,就重视将科技创新与商贸管理、经济、法学、文史哲等学科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全面、系统、综合的优势。同时,政府支持每所大学成立自己的孵化器并进行资金资助,还鼓励各校成立科研成果商业化中心。当学校看中师生某个项目时,会组织跨学科专家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当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成功。如希伯来大学的风险投资项目,失败率在30%左右。但是,以色列高校既有鼓励创新的政策,也有宽容失败的氛围,允许师生大胆尝试,允许犯错误。“天穹”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最初有人提出要搞能够击落97%来袭导弹的“天穹”计划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有一位女教授站出来说她可以做。国家就支持她,结果做成了。

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长期占GDP比重的10%左右,全国77%的人口接受过12年以上的教育。教育界达成共识:创新本身就伴随着风险和挫折,因此要倡导理解失败的风气,包容失败的氛围。

读书周刊:要形成全民创新的社会风潮,仅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

潘光:以色列的教育体系是完整的、全面的,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校教育,还包括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在以色列,终身学习蔚然成风,中老年、退休人士取得创新成果的故事时有发生。

而且,目前以色列职业教育课程不再限于特殊技能,而扩大到各种类型的通用高技术培训。因为随着以色列高科技创业公司的不断兴起,每年高科技行业新增70008000个岗位,但全国只有不到6000名的高校毕业生。因此,以政府广开渠道,免费教授年龄较大的员工最新的科技课程,让他们去填补高科技职位的空缺。

 

【政府甘当后台“服务器”】

读书周刊:在以色列的创新机制中,政府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潘光:我把以政府比喻为后台“服务器”。这个“服务器”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

1985年以色列颁布《鼓励工业研究与开发法》,规定了政府鼓励和资助工业研究与开发的一般原则,即由政府提供被批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需资金的30%至66%。获得资助的主要标准是项目应具有创新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很好的出口前景。该法奠定了对产业研发进行资助的法律基础。

2002年获得通过的《以色列税收改革法案》,是以色列税收体制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对“主动性资本(如风险投资、证券交易、直接投资等)收益税”作了重大调整,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11年,以色列又颁布了“天使法”,鼓励投资处于早期阶段的高技术公司的行为,符合资格的行为主体投资于以色列高科技私营企业,就能够从所有渠道的应纳税所得中减去投资数额。

同时,以色列实行严格的知识产品保护制度,通过《产权法》《商标条令》《版权法》等法律对知识产权予以有力保护。

“服务器”的作用还体现在战略规划方面。由科技部、经济部等13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国家科技决策体系,负责制定科技政策、设计发展规划和确定重点项目,形成合力以推进科技创新。如进入21世纪后,以政府相继出台了生物技术产业规划和纳米技术规划。政府还及时组织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如1986年一些国家首先开展对高温超导现象的研究,以色列立即于次年成立“高温超导战略委员会”,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很快在该领域跑到了最前头。

这些法律、政策彼此联系,构成了一整套的政府创新扶持系统,完善了“创业国度”的创业生态环境。

读书周刊:如果说出台法律政策、制订战略规划是政府在后台甘当“服务器”,那么,孵化器计划是否就是政府对创新的深度参与?

潘光:可以这么说。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快但风险大、失败多,而大批苏联移民有技术但缺乏资本和经营经验的情况,以政府从1991年起实施孵化器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在企业最为艰难的初创阶段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当时为每年15万美元),并提供项目评估、筹资、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法律会计等各种必要的帮助,协助吸引其他私人资本和风险资本介入,以帮助科技人才实现创业梦想。该计划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发明人的权益,又调动了“创业群体”的积极性,使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创业优势。在1991年到2000年之间,该计划累计孵化792个项目,诞生了大批创新企业。

为提高孵化器效率,进一步吸引国内外投资,以政府又从2002年开始实行孵化器私有化改革。2009年以来,从孵化器“毕业”了1209个项目,其中739个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投资。

读书周刊:在科技企业初创阶段,资金几乎关系企业生死。

潘光:本着“共担风险、让利于人、甘当配角、合同管理、及时退出”的原则,以政府拿出1亿美元风险资金,吸引国外经验丰富的风险资金管理公司加盟成立YOZOM公司,并吸收私人风险资金1.2亿美元,共同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此举带动了以色列风险投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至2008年,以色列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多倍。根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以色列的风险资本参与了392起投资,交易总额为23.6亿美元,平均每笔交易规模达到600万美元,主要分布在互联网、通信、软件、生命科学、半导体五大高科技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磁铁计划”和“磁子计划”】

读书周刊:创新固然少不了技术和资金,但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以色列在人才的培养、使用、招募方面有何特色?

潘光:以色列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政府科研部门、大学科研团队与企业开发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以政府各部门均有直属的科研机构。1971年创建的农业研究组织是农业部直属的研究开发机构,拥有7个研究所和8个实验中心。其它如工业贸易部所属工业研究组织,能源基础设施部所属地球科学研究管理局,卫生部所属以色列生物研究协会,国防部所属作战手段开发局,科学部所属以色列太空技术开发署等,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色列各大学的研究机构也是推动以色列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一方面,大学研究机构仍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大学也日益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各大学都成立了研究开发领导机构,并设有研究管理办公室以帮助教师申请科研基金。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又称理工学院)是以色列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主要从事电子学、核物理学、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纳米科技、生命科学、水资源管理、可再生能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魏茨曼科学研究院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教育基地,拥有1500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许多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它如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巴里兰大学、海法大学等也在科研开发方面各有特色。

以色列大型企业和基布兹所属企业一般也都设有研究开发机构,以色列几大军工、电信、化工集团在这方面力量雄厚。以色列航空工业集团是国有军工企业,其研究开发人员多达8000人以上。塔迪兰电信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业务通信平台开发商和制造商,拥有科研人员超过700人。艾尔塔电子集团主要生产雷达、电子对抗设备、电子情报系统等,有1200名科研人员从事微波系统等方面研究。艾尔比特公司是一个私营国防工业企业,也有上千人专门研究电子光学和激光仪器。

读书周刊:政府、高校、企业各有研究团队,但如何让他们协同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用?

潘光: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高校的科研团队大多不关心社会上的产业需求,因而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脱节。为此,以色列于1993年推出“磁铁计划”,鼓励实业集团与学术机构组成合作体,共同开发关键的通用技术。政府对申请“磁铁计划”资助的项目进行评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经济优势、出口和就业潜力,革新技术和共性技术,企业参与程度等。“磁铁计划”的每个项目由企业、科研机构等若干成员组成的研发联合体承担,周期为36年。“磁子计划”是“磁铁计划”的一个分支,主要面向急需技术支持的小企业,鼓励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一对一的合作,推动新技术从学术机构向产业化转移。“磁子计划”要求企业通过合作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而不是仅仅将研究机构的成果拿来生产。

通过实施“磁铁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努力克服官气,大学科研团队认真扫除呆气,企业开发部门则着力避免急功近利,产学研互相支持,协调作战,在重大项目上联合攻关,取得了不少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果。以政府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则成为把政府科研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大大优化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配置,使产学研结合在以色列形成常态。

读书周刊:听说近年来我们与以色列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诸多合作?

潘光:是的,前面提到的太阳能开发,我国和以色列就有一项新的合作成果,即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氢的新技术,比以往的方法相比,新技术的转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近年来,创新成为中以关系加速发展的新增长点。2015年,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成立,旨在将以色列的创新精神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20173月,中以正式建立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是中以创新合作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中以创新合作在推动双边贸易的增长及结构的优化、各层次创新平台的搭建、科技学术合作网络的建立和互动、双方文化传媒机构的交流、特别是中以“一带一路”合作等多个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色列在国际创新合作方面一直很活跃。统计显示,以色列科研经费的近50%源于国外,还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1995年推出的GILADI计划(即外国专家引入项目),聘请了530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犹太裔)赴以色列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工作。1999年,以色列进一步执行相关计划以引入更多外籍犹太裔科学家,其中包括使上述500多位科学家入籍以色列,在必要时承认他们的双重国籍。以色列也曾出现过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领先技术向别国(主要是美国)流失的情况,以政府及时进行税收改革,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并为优秀人才的科研、住房、子女教育等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逐步扭转了这种趋势,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留在或吸引到以色列。当然,周边安全环境不好一直是以色列引进人才的障碍。

读书周刊:在了解了以色列的许多做法后发现,我们的一些鼓励创新的措施与之很接近,但为何尚未能取得同样显著的效果?

潘光:不得不说,我们的紧迫性还不够,没有以色列那种“要么创造奇迹,要么走向地狱”的危机意识。另外,以色列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持。世界各地犹太社团一直大力资助以色列的科教和创新,设立各类基金会和奖学金,捐赠教研基础设施。这些都体现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科学的传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发表于2018825日《解放日报》读书周刊,本简报发表时略有增补】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创新成功之路》潘光 汪舒明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企业正加速投资以色列

 

随着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经贸摩擦不断扩大, 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受到美国更大的审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向别处。“在过去的8年到10年中, 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出现了长期上升趋势,现在正在加速, BlueStar Indexes创始人史蒂芬·斯科菲尔德(Steven Schoenfeld)指出。 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以色列资本市场发展的金融公司。

如今, 绝大多数对以色列的投资仍然来源于国内以及美国和欧洲, 但斯科菲尔德表示, 来自中国和更广泛的亚洲地区的资金 "增长了很多", 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公司也都在以色列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据BBC报道,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现在可能每年达到150亿美元以上, 并涵盖了众多高科技公司。另据了解,在以色列科技领域的投资中,有13%来自中国。2016年,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跃升至16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纪录。

近年来,包括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投资以色列。20151月,阿里巴巴斥资约1000万美元投资以色列二维码开发商视觉码(Visualead)。当年3月,耶路撒冷创投基金JVP宣布与阿里巴巴开展合作,对以色列的一系列公司进行投资。20165月底,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以色列电子商务搜索技术企业Twiggle,以改善其移动搜索、语音搜索和会话界面技术。2017年初,以色列增强现实(AR)镜头制造商Lumus获得阿里巴巴600万美元的投资。

中国公司为何青睐投资以色列技术?在接受CNBC “Squawk Box”节目采访时,斯科菲尔德说,一个原因是除了这些技术在中国的潜在应用之外,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许多中东国家的公司都有全球性业务, 并且与硅谷的规模相同,这对中国很重要。还有一个原因,以色列在技术投资方面监管力度低,在诸如网络安全等方面, 以色列也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措施,与美国有 "同样的保护", 但一般来说,中国对该国技术部门的投资普遍受到相当欢迎。斯科菲尔德还指出,中国在以色列投资的范围涵盖了 "几乎每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部门", 他指的是诸如自主和电动车等领域。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甚至在以色列有研发中心。在其他领域, 如人工智能的应用, 斯科菲尔德称, 以色列是“几乎每一个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据报道,美国将对国内外投资审查做出十年来最大改动。参.众两院的议员达成一致,就加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和美国出口控制系统的条款要求,确定了最终文本内容,最早本月可能成为立法。该法案将授权美国采用单独的流程审查国内和海外的交易。另据外媒报道,随着近年来以色列和中国经贸大幅增加,美国认为其规模现在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了挑战,特朗普或对以色列提出警告。

         (犹妍编译)

 

第四届犹太研究青年论坛将于今年十月在沪举行

 

2018年,正值上海社科院建院60周年和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为促进中国犹太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并支持犹太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成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国际所、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等单位拟于20181019日—21在上海联合举办第四届犹太研究青年论坛,欢迎大家参加。研讨题目:1)犹太历史文化和大屠杀记忆;2)来华犹太人专题研究;3)  以色列内政外交和中以关系;4)美国犹太人研究;5)其他犹太研究相关议题。联系人: 汪舒明:wsm@sass.org.cn  手机:13764956342(犹妍)

                        

简讯

 

629日 我中心王健执行主任参加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主办的外语文献中的红色文化研讨会,并做了外语文献中的红色犹太人的发言。

713  美国犹太青少年代表团来访,潘光主任为他们做了学术讲座。同日,潘光主任应邀参加法国驻沪总领事举办的法国国庆招待会。

715日 王震副主任应邀做客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栏目,就退出伊核协议后的美国对伊朗政策和伊朗对外能源合作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717日 王震副主任参加上海社科院中国学所与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美国国土安全与外交政策研讨会,并就如何认识特朗普政府的国际反恐战略做发言。

719日 美国华盛顿大学犹太研究教授巴里·罗森伯格来访,与汪舒明副主任进行交流。

720日 我中心执行主任王健教授被任命为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721日和28日 王健教授做客徐汇区图书馆主办的汇讲坛-周六公益文化系列,谈犹太文化与上海犹太难民与上海

726日 王健执行主任为山东大学犹太文化暑期班学员讲授犹太文化与中国

727  以朱宇院长为首的黑龙江社科院代表团来访,调研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等方面工作,院办主任邵建、国际所所长王健、我中心潘光主任和汪舒明副主任参加接待。

82日《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首席记者顾学文就以色列创新机制采访潘光教授。

83日 王健执行主任参加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虹口区推进红色文化建设研讨会,并做了有关虹口红色文化与犹太难民的发言。

86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隷民(Tom Gold)教授和范德比尔德大学犹太-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利伯曼(Phillip I. Lieberman)教授来访,与潘光教授共进工作午餐并商讨合作事宜。

89日 王健执行主任应邀做客江苏泰州市第二期党派联合大讲堂,谈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开放。

810日 王健执行主任参加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美国沙龙第二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并发言。

814日 王健执行主任参加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内部研讨,与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Lars Erslev Andersen教授谈中东问题。

818 潘光主任参加《印度人在上海》一书首发仪式并致辞祝贺,还会见了参加仪式的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行长(印度裔)卡梅史博士和上海印度人协会领导人。

821日 王健执行主任应邀做客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谈土耳其局势。

822日 美国驻沪政务官戴杰森拜会潘光主任,并共进工作午餐。同日,王健执行主任应邀在中银证券研究部谈土耳其局势。

826日 潘光主任、王健执行主任参加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办的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看当前中美关系:比较和应对研讨会并发言。

827日 加拿大驻华使馆政务参赞董珠雅和驻沪政治经济领事谢和安来访,与潘光主任就中东形势进行了交流。

830日 王健执行主任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全译本(第一辑)》新书发布座谈会并发言。

94日 新任奥地利大屠杀纪念服务志愿者伯恩哈特·格斯特尔抵达,我中心为他举行欢迎工作午餐。伯恩哈特会讲流利的中文。

 

                                                                      

主 编: 潘                                 本期责任编辑:汪舒明 张忆南

地 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7476            电话:02133165326/33165327

邮 编:200020                                    传真:02153510041

E-mail:  wsm@sass.org.cn  &  zyn@sass.org.cn           Websitewww.cjss.org.cn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