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社团
中国亚非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 暨“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 会议纪要
文章来源:张宏明    日期:2012-12-24
】【打印 关闭

中国亚非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

暨“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

会议纪要

    2012年11月23日,中国亚非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和平宾馆召开;来自全国数十个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内容有分两部构成:第一部分为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部分为“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 

一、中国亚非学会第六届会员大表大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杨光研究员主持下,大会进行了五项议程,包括:听取中国亚非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宏明作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听取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贺文萍作关于《中国亚非学会章程》修改和第六届理事会候选名单的说明,讨论并通过《中国亚非学会章程》;选举产生由82名理事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等。以上议程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亚非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宏明主持召开了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原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刘贵今为新一任会长、张宏明为常务副会长,选举杨光、程涛、徐伟、王成安、肖宪、舒运国、李安山、沐涛、刘鸿武、黄民兴、洪永红、刘中民为副会长,詹世明为秘书长。由以上人员组成新一届中国亚非学会领导机构。新任会长刘贵今在会上宣布,学会将聘请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亚非学会第五届会长李成仁为名誉会长,聘请林华轩、葛佶、薛谋洪、王运泽、陆庭恩、孙鲲、孙士海为学会顾问。 

(一)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鉴于近年来中国亚非学会会员的迅速增加及一大批年轻学者入会,张宏明常务副会长在工作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中国亚非学会发展的历史。张宏明指出,中国亚非学会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问题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筹建工作始于1958年,1959年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主任的筹备委员会。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关怀下,1962年4月19日,即在亚非(万隆)会议召开7周年之际,中国亚非学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陈毅副总理亲临成立大会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年是中国亚非学会成立50日周年。在中国亚非学会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倾注了许多学术大师、著名社会活动家的心血;诸如周扬、胡愈之、包尔汉、楚图南、吴晗、宦乡、季羡林、林兆南、林华轩、李成仁等。在中国亚非学会的顾问名单中同样有声名显赫的人物,诸如陈翰笙、白寿彝、吴廷璆、张香山、周一良、周谷城、赵朴初、夏衍、常任侠、楼适夷、黄秉维、廖盖隆、段伯宇等。中国亚非学会成立以来,在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团结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历史,中国亚非学会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使我们倍感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在回顾过去七年来的工作时,张宏明指出,2005年,中国亚非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推选出了以中联部原副部长李成仁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在过去七年中,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针的指导下,学会积极开展、参与国内的外学术交流。2005年4月,学会在北京举办了“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学会参加第七届亚欧人民论坛并主持宗教问题分会;2009年10月,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非关系6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2010年2月,学会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了“南非与南南合作”国际研讨会;2010年12月,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非洲形势和中非关系”主题报告会;2011年12月,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及其下属的“南非研究中心”围绕南非非国大百年发展历程共同主办了主题为“非国大的治国理念和南非的包容发展道路” 报告会。此外,学会会员还多次参加中美非对话会、中欧非、中英非、中德非对话会或其他国际会议。其二,学会成员依托各自的科研或教学机构,发表了大量涉及亚非问题的学术著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会成员在繁荣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在过去7年中,学会会员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诸如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开发银行、中国信用保险公司、中非发展基金、中石油等政府职能部门或实际部门的多项合作研究课题;积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出谋划策,并得到了课题委托方的积极评价。 

    针对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中国亚非学会未来面临的历史使命,张宏明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额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发展为我们学术研究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响,特别是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也在增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叠加的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已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亚非国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外交的传统优势所在;在国际关系处于动态变化的今天,如何夯实中国外交的基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亚非问题研究的学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刘贵今会长发表当选感言 

    新当选的中国亚非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刘贵今在讲话中主要阐述了加强亚非研究的重要性及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新形势,并提出了学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谈到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时,刘贵今会长指出,中国当前在亚洲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政治环境,而非洲同我没有领土和历史纠纷,是我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中国已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是中国的第二大劳务承包市场和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中国对非投资也在快速增长,非洲是中国的第四大投资目的地,中非关系的深化仍有较大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在亚洲邻居和非洲友好国家公众中的形象更加多面和复杂。一方面是日益扩大和密切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是更加多元和差异化的反应。这可被理解为大国崛起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同时也对中国学者特别是我们研究亚非问题的学者提出的课题和挑战:如何深入研究和解读新形势新阶段中国对外面临的新问题和破解之道;如何对外展示中国走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必霸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正面形象;如何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打造我们自己的并可为人接受的话语;如何更好地了解有关地区的投资环境、提供实用的咨询,帮助更多中国企业有序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等等,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增加投入,加强协作,进行创造性思维。 

    就加强亚非研究的重要性,刘贵今会长认为,在中国亚非学会所走过的50年中,亚洲和非洲的形势,特别是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之亚洲在世界政经格局中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已远非当年可比。亚非现有102个独立国家,占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半数以上,也是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两块大陆。金砖五国中有三个在亚非地区。亚非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两大洲。在发达国家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亚洲一些国家增长速度放慢的背景下,非洲有望超过亚洲,成为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地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同亚洲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直接涉及我国家安全与国际环境,同非洲国家的命运也息息相关。 

    就如何看待中国亚非学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刘贵今会长指出,尽管近年来在国家对亚非研究方面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联合研究和交流计划开展顺利,中非学术交往增多。一些大学和机构也更加重视对亚洲和非洲问题的研究。中国的亚非问题学者也不再寂寞,他们受到各种国际会议、论坛的邀请,有的甚至有些应接不暇。但与此同时,如何使研究更加深入,出更多的学术精品,产生更大的国内国际影响,为我国的对外战略和实际工作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者理论上的些微突破甚至创新,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并需付出更艰巨的努力。 

    就学会今后发展新方向,刘贵今会长指出,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作用在多数国际会议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在广受赞誉的同时,也引起外界的各种恐慌、误读或曲解。中国亚非学会作为少数国字号学会和学术平台,有义务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对亚非问题的研究,促进亚非学界和亚非问题学者的交流,并适当开展对外交往,发挥更主动更积极的作用。这次修改通过的新章程,将引导学会今后从实际出发,重点放在非洲、西亚和中东,是必要的和符合实际的调整。为此,刘贵今会长建议,今后每年可举办一至二次学术研讨会,一至二次专题报告会,一至二次其他小范围座谈会或交流活动,简称“三个一”。将根据形式发展确定议题,也可同非洲研究会、非洲史学会和其他研究机构、高校、地方联合举办活动,细水长流,形式多样,讲求效果,与时俱进。 

二、“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

   “新国际环境下的亚非合作”研讨会分为两个时段进行,与会学者围绕“国际环境变化与亚非合作”和“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与非洲的合作”两个专题进行了研讨。中国亚非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主任程涛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分别支持了以上两个时段的讨论。 

    会议发言人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刘青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孙红旗教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部部长罗建波教授、中非工业合作发展论坛程志刚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张春副研究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王成安常务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马丽蓉教授、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张金平教授、湘潭大学法学院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东教授、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徐伟忠研究员、湘潭大学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洪永红教授、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夏莉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刘伟才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姚桂梅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春宇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张宏教授等。此外,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沐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张忠祥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刘云教授为研讨会提供了书面发言。 

    刘青建就“国际格局变化对亚非合作的影响”发言指出,新世纪亚非合作的目标是谋求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但当前国际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美日欧群体实力下降,以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际并未停止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国际行为;美国重返亚太,其全球战略重点东移。这些变化对亚非共谋发展合作将带来深刻的影响:有利于亚非发展模式和合作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发展模式的互鉴和合作模式的探讨与选择;美国的离间和分化作用将使亚非合作面临多种考验;亚非国家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将对亚非合作产生消极作用。 

    贺文萍研究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亚非战略合作”发言中分析了近年来亚非国家合作的新态势,包括二十国集团(G20)在构建世界新秩序中被寄予厚望;“金砖国家”成为助推亚非共赢合作的重要平台与纽带;非洲国家的“向东看”策略;“中国龙”、“印度象”发展模式与亚非新合作等。并由此指出,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合作浪潮。在此背景下,亚非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接近和战略合作,并从全球治理的边缘地带向中心转移。 

    孙红旗教授就“新国际形势下亚非合作的问题及前景”发言,认为在半个多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亚非合作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取得许多实质性的进展,“万隆精神”的十项原则并没有很好地真正得到贯彻。造成这种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亚非国家没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殖民主义的遗产;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的泛滥也严重地困扰和阻碍着亚非合作的开展;外部势力的干预甚至破坏。因此,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合作,要积极推动相应的工作。 

    罗建波的发言题目为“多边外交在亚非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多边外交不仅只是对双边外交的配合,也不只是我们外交的“舞台”。它具有独立的、更具实质性的意义。一是团结大多数;二是通过国际规则制定和议题设置而获得话语权。国际竞争,最重要的不是产品竞争,甚至也不是技术竞争,最根本的是规则的竞争。谁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所以,与非洲国家的多边外交,我们在理念上,在外交上都要格外重视。 

    程志在“亚非合作的基础和机遇”发言中表示,万隆会议,确定了处理国际关系十项原则,不仅为拥有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同时促进了南南合作和南非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并为推动和建立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促进亚非地区经济发展,应以“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架构,促进两个大陆间在政治联合、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关系三大领域的合作。 

    张春在“新兴大国与非洲关系的国际关系理论意义”发言中,从“提供非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洞察”、“ 提供非线性的国际关系理论洞察”、“ 提供非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洞察”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新兴大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新模式。 

    王成安的发言题目为“亚非国家在金砖国家中的作用”。他指出,金砖国家的成立越来越收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它反映了国际格局所发生的新变化和中国、印度、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等发展中新兴大国的崛起。在金砖五国中,亚非国家占了三个,体现了亚非国家在世界张志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而金砖国家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也必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刘鸿武就“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发言。他指出,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非洲作用的日益突显,在非洲研究这一最初由西方开创且今日西方的学术和话语仍在其中占居主导地位的国际学术思想领域,如何以中国的立场和方式展开思考与研究,突破事实上存在着的西方知识与话语高墙,坚实有力地建立起属于中国的“思想与学派”的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实现东西方话语优势的主观场转换,中国学界乃需有更清晰的思考与努力。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的“新边疆”,中国的非洲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学人们尚需得放开眼界,敞开胸襟,以一种举高慕远、通而观之的历史大视野来认知研究非洲及非洲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为有中国胸襟气度的“非洲学”学科的建构,做出当代学人的思考与探索。

    马丽蓉就“亚非人文合作中的“伊斯兰因素”及其应对”发言指出,仍在持续当中的这场中东剧变,使得伊斯兰意识形态、伊斯兰国际组织、伊斯兰思潮和运动以及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等“伊斯兰因素”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凸显,也给中国开展与这些地区国家合作带来了挑战。针对不同地区的伊斯兰因素特点,中国应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中亚、南亚及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既要与中亚五国开展双边人文外交,还应借助伊合、上合等国际组织开展多边人文外交;中国应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共同防堵伊斯兰极端甚至恐怖主义思想,关注“中间主义”思潮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发掘并利用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思想传统,冷静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在西亚北非地区,中国应与沙特为首的海合会成员国继续开展以朝觐为主的民间宗教外交,夯实民意基础;中国在参与解决叙利亚等地区与国际危机时,应加强“去教派化”的外交立场宣示,避免伤及中阿友谊或被他国利用;中国应对西亚北非这一伊斯兰世界重点地区开展灵活务实的人文外交,尤其要在今后的外交运筹中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双边与多边、原则性与灵活性等关系。 

    张金平就“西亚北非动荡对亚非合作的影响”议题指出,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仅给该地区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危机:政权危机、社会分裂危机、内战危机;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挑战:包括地区内国际关系挑战和大国与该地区国家国际关系挑战。在地区内国际关系层面,一些国家甚至采取机会主义的政策、阿盟内部出现了分裂,地区内部出现了大分化;在大国与该地区国家关系层面,西方国家对动荡的干预增加了动荡的激烈程度和动荡程度,也导致国际阵营出现分裂和大国间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但是亚非国家核心的谋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基础仍然存在,积极推动亚非国家人民及国家层面的合作,将会开创亚非国家间合作的新道路。 

    朱伟东从非洲经验阐述了东亚国际私法的统一化、协调化进程。指出,非洲经验基础上,国际政治家和学者都已广泛地承认国际私法统一化在地区一体化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这将是东亚地区今后推动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肖宪在“新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发言中指出,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安全利益日益增多,印度洋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对于新国际环境下的中国而言,印度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印度洋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和能源通道;中国需要在印度洋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印度洋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交和战略舞台。因此,为了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印度洋战略”。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应包含以下内涵: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合作、共赢”的印度洋;积极主动参与印度洋事务,加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尽快打通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上战略通道。 

    舒运国在“中国援非理论与政策的演进”的发言中系统回顾了中国的对非援助阶段特点及政策演变,指出中国援非理论与政策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中非双方国内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调整,因而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援非理论与政策符合中非双方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有力推动了中非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援非理论与政策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南南合作的理想模式。 

    徐伟忠就中非合作战略环境变化及其影响,指出,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至今,其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包括中非关系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日增;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不断完善,内容和手段不断增多;中非合作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环境对论坛的影响力加大。与此同时,中非合作论坛未来所面临较大挑战,包括来自中非间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挑战;来自论坛机制本身变化的挑战,如协调难、平衡发展问题突出等;来自国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大国纷纷就非洲问题要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但有效的三边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公民社会组织对中非合作存在误解等。在此情况下,要确保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就必须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洪永红就“中非双边投资条约的不足与完善”发言指出,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签署的双边投资条约存在定义模糊,或待遇条款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不利于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化。因此建议,今后中国在和非洲国家订立新约时,应该用附则或者补充协定书的形式把这些模糊条款清晰化,使其具有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在清晰化这些条款时应该尽可能的扩大这些条款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更好保护中国在非投资。 

    夏莉萍在“非洲学者对于中国和中非关系的认知”发言中介绍了外交学院于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对受邀来访的来自9个非洲英语国家的19位学者就“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属性”、“ 中国国内发展”、“ 中非关系”概念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调查显示,非洲学者认为中国取得了很快、较好的发展,但仍有待继续发展;惊叹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核心领导作用;认为“中非关系”对非洲来说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刘伟才在“中非关系与印非关系比较”发言中表示,从历史比较,印非关系比中非关系有更深厚传统;从现实比较,印度在非存在集中,中国在非存在广泛;从长远来看,中非关系与印非关系并行不悖。 

    姚桂梅就“韩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言指出,随着非洲的资源和战略价值日益显现,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地位的韩国开始探索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外交”道路。学习、仿效中国经验,举办“韩国—非洲论坛”,凭“技术知识+农村发展经验”软实力接近非洲,力图在欧美大国与非洲、中国与非洲的交往中走出一条具有韩国特色的韩非合作新途径。在韩国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的多方努力下,韩非经贸合作全面发展,韩国在非洲的利益得到巩固与提升。韩非关系的发展,为我们探索同非洲的多元合作提供了案例。 

    张春宇在分析日本与非洲经贸合作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基础上表明,近年来日本对非经贸合作政策进行了诸多的调整和变化,包括进一步加强对非贸易和投资、对非援助更加务实和灵活、扩大对非油气资源的投资、积极推动经贸合作服务于“政治大国”战略。 

    张宏在“中国同埃及关系的近期走向”发言中表示,中埃关系的近期走向体现出如下特征:政治关系求同存异,相互依重;经贸关系力度加大,合作更加强劲;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合作前景广阔;军事合作稳步上升。 

    与会学者还就以上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贵今会长最后对本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 

(整理者:杨宝荣,中国亚非学会副秘书长)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