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非洲论坛
中非产业合作面临他国竞争
文章来源:郝睿、毛克疾    日期:2016-08-23
】【打印 关闭

 

《非洲发展报告(2014-2015)》指出,中非产业合作面临的国际竞争趋于增大,化解竞争压力的关键在于巩固和扩大与非洲在工业化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共同利益

黄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和其他大国在非利益格局和力量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且仍在持续演变之中。中国对非工作持续发力,一方面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充实,合作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通过传导、联动和共振效应触发了西方大国和新兴大国对中非合作的特别关注,促使他们针对中国在非活动实施反制和对冲举措,导致中非产业合作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

西方大国历史优势可观,短时期“西强我弱”格局恐难改观。与英、法、美、德,甚至日、韩相比,中国仍属积淀较少的“后来者”,中非经贸合作就整体规模、合作水平与融合深度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在能矿农业等资源领域、价值观等软实力领域、军事安全和通道等战略领域,西方大国也积累较大优势。面对中国影响力在非洲快速上升,西方国家应激反应上升,纷纷依托各自传统优势强化对非工作,以影响、分化、甚至干扰卓有成效的中非合作。各国反制举措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道义性”、“特色性”和“缓释性”三种主要倾向,强调对非洲事务的议程设置。

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对非洲兴趣上升,形成一定追赶压力。最近几年,受大宗商品价格滑坡、区域地缘政治震荡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逐渐收缩外交战线,对非政策强度明显下降。但印度却异军突起,依托传统文化、社会和移民社区纽带,大幅度加强对非合作力度。印非合作可能在人员培训、文化交流、医药卫生等软实力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对中非经贸合作构成一定追赶性竞争,特别在教育、医药、零售等特定产业会施加可观压力。

尽管西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在总体格局或特定领域对中非合作形成多种压力,但中国与非洲围绕工业制造和基础设施等狭义范畴的产业合作却展现出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和强抗压力。中国呼应非洲国家迫切的工业化诉求推动开展产业合作,可期成为中国巩固自身竞争优势、主动应对国际压力的主要方向。

其一,突出优势,以重点产业合作领域打开局面。在继续推动对非援助、贷款、贸易的基础上,调整政策导向,加大投资比重,鼓励和引导中企对非工业制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夯实中非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互利互需产业合作格局。

其二,适应新形势,系统筹划对非产业合作战略。改革政府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部门统筹。引导从属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抱团出海”,统筹基础设施、资源采掘、制造加工、金融投资配套对接和协同发展。

其三,加大软性领域投入,强化在非洲的议程设置能力。增加在教育交流、媒体传播、公共形象等短期速效项目上的投入,加强对文化认同、价值理念、青年培养等长期项目的关注。

其四,加强企业监管与规范,提升中非产业合作的美誉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强化对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行为的督导,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其五,利用多边合作关系,缓解、分化国际竞争压力。借重国际多边机制,引入多方合作,减轻国际竞争带来的摩擦和压力。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经济特区、自贸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吸引多国企业入驻,实现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

(原文参见《非洲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月,撰稿人:郝睿、毛克疾)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