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中国与北非国家产能合作前景广阔
文章来源:    日期:2021-04-08
】【打印 关闭

2021年03月31日 11: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魏敏谈“一带一路”与中国-北非国家产能合作 本网记者 陆航/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非洲、世界与中非关系”学术周活动于3月29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启幕。活动期间,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为该校师生带来系列学术讲座。30日晚,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魏敏讲座的题目是“一带一路”与中国-北非国家产能合作。

  魏敏研究员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理念、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中国与北非国家产能合作特点和早期收获以及中国与北非国家产能合作的前景四个方面,同西安外国语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对“一带一路”与中国-北非国家产能合作的观察和思考。

  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形成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新发展观。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魏敏研究员介绍,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生态成本,也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工业化浪潮,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四次大的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变化的趋势。2001 年3 月,在我们国家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同年11 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在“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与中东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合作均取得较快发展。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概念。2015年,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多年建设,“一带一路”正从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给世界提供了新的国际合作范式,给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当新冠疫情重创人类社会,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方案的重要意义更为凸显,中国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即: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方向,并且赢得了沿线国家,包括北非国家的高度认可和欢迎。

  魏敏研究员说,当前,中国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多边经贸合作提供强劲动力。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出累累硕果,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释放互利合作积极信号。从蒙内铁路到雅万高铁,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蒙俄经济走廊,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从中俄原油管道及其复线投入使用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走出北极圈……“一带一路”版图不断扩大,“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本格局已经成型,“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构建连通全球的陆、海、空联动基建网络,将“地球村”的概念具象化。“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截至2020年7月底,中欧班列今年累计运送防疫物资497万件、3.9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物流“生命线”、更成为“健康丝绸之路”的主干道。

  魏敏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一个热点议题,但人们往往只从宏观上考察世界经济全球化而忽略了它的微观基础,即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产业的国际化。根据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国际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国际化通常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具有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产品生产的分工合作和消费市场的分工合作,合作方在管理制度和产业标准等领域的跨国合作也属于这一范畴。2013年开始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但仍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强国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在国际贸易交易当中具有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拥有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产品。

  产能合作,就是把中国的优势产能、关键技术同北非国家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开展合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支持北非国家以低成本加快发展、扩大就业,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北非国家平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围绕产能合作,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当地打开局面,正寻求深入合作,而更多中国企业则正在积极探索合作的方式和空间。同时,北非国家也纷纷以各自特色和优势吸引中国企业落户。魏敏研究员分析了中国和北非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特点和早期收获,从疫情后世界经济生产网络重新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机遇、服务业是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多元化投资进一步推进北非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心沟通和文明对话等方面旁征博引,提出了中国把自身发展和全球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国与北非国家产能合作前景广阔。一个共同发展的世界,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悉,2020年12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学术周系列活动是双方本着“增强新理念、开拓新思路、促进新发展”的合作宗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资源平台创建等方面推进中非务实合作、贡献学界智慧的具体表现。学术周期间,主办方将举办10场主题报告和12场专题报告。

  本届学术周活动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科研处承办,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欧洲学院、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科研基地管理中心协办。

参加“非洲、世界与中非关系”学术讲座的大学生 本网记者 陆航/摄

原文请见:

http://www.cssn.cn/zx/zx_gx/news/202103/t20210331_5323178.shtml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