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中国-西亚地区共建“一带一路”治理能力研修班来所交流
文章来源:赵雅婷    日期:2017-09-18
】【打印 关闭

 

201797日,来自巴勒斯坦、阿富汗、阿曼和斯里兰卡四国经济与社会管理部门官员及大学学者组成的“一带一路”治理能力研修班一行20人来我所学习并进行交流。会议由杨光所长主持,与会双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来自巴勒斯坦的官员希望得知中国学界对中东地区未来发展走向的看法。针对该问题,我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认为,目前学界对中东局势的共识主要有三点:其一,中东局势的大动荡和不确定性强,并将长时间持续;其二,由于美国战略的收缩,中东的秩序正在发生变化,可能向着多极化发展;其三,中东国家对美国的依赖性降低,国家自主选择发展政策的意愿增强。国关室主任王林聪研究员进行了两点补充。他认为,中东国家在探索未来自我发展路径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试图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该能力主要包括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减贫与促就业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同中东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交流会愈发密切,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对中东国家发展总体有益。

巴勒斯坦官员对中国的发展成果表示支持与肯定,希望了解中国怎样实现成功发展,以及有哪些经验。对此,中东室副研究员刘冬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发展的重要经验在于为外国资本的进入提供了优越且便利的条件,招商引资较为成功。杨光所长指出,中国成功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原因在于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市场或完全运用政府调控的经济政策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稳定。

针对“一带一路”的问题,李新烽副所长围绕古代郑和下西洋的问题,与斯里兰卡的官员进行了交流。阿富汗官员问“一带一路”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对此,杨光所长解释道: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性的倡议,其实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能够持续不断地给沿线国家注入发展动力。但就具体合作领域而言,例如劳动密集型产能转移,还是有一个大致期限的,也就是说会有机会窗口期。因此我们都应当抓住机遇。”

巴勒斯坦官员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认为中国是无偏见且可以信任的伙伴,也希望中国能够制定相关战略,更多地参与到推动巴以和平的进程中来。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