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交流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来所交流会谈
文章来源:刘诗琪    日期:2017-03-02
】【打印 关闭

2017228日下午,西亚非洲研究所学者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东亚地区代表就中国对外援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交流会谈。参加此次会议的有西亚非洲研究所的贺文萍研究员、智宇琛博士、周瑾艳博士、博士研究生刘诗琪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裴道博先生、政治顾问郭阳博士以及助理政治顾问马嘉阳先生。

裴道博先生指出,全球合作中的对外援助政策正在发生变化,不管是政府政策的变化,还是援助主体的变化,或者是人道主义援助内容的变化,都显示出援助体系本身在经历改革。因此,在这些变化下,如何去把握和理解中国援助政策的走向显得尤其重要。他还说道,ICRC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主体,仅在2016年中就提供了16亿美元的援助。ICRC参与到全球80多个国家中,包括战乱国家如叙利亚,也包括和平中的国家如中国。例如,ICRC与中国商务部就本地采购展开合作,最近ICRC还与中国的对外援助部就提供资金援助(如在叙利亚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合作。

贺文萍研究员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人道主义援助是一种趋势,这有利于建立中国的良好形象以及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一直以来,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把医疗援助以及灾害救助等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这是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件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事。当一些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需要帮助时,中国认为要及时为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比如中国参加了印度洋海啸、马达加斯加飓风、非洲之角饥荒等重大国际救灾行动。埃博拉在西非肆意期间,中国在2010年对非提供了9亿人民币的援助用以提供医疗救助、食物和清洁水源,在非洲以及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抗击埃博拉这一战役的胜利在国际上发挥了一种重要的推动和带头的作用。

讨论中还谈到对“人道主义援助”以及“人道主义外交(Humanitarian Diplomacy)”的定义问题。一些中国认为属于外交领域的行为,西方则可能认为是人道主义援助。比如,ICRC认为,如何预防一个国家冲突或者战争的爆发,如何对战争中的人民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战后重建,这些都属于人道主义援助范畴。另外,在援助方式上,中西之间也存在不同。中国目前还是一种“援助-贸易-投资”的大一统模式。贺文萍研究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中餐火锅的做法通常是把各种调料和菜品炖在一起,我们把所有准备好的菜品都一齐上到桌上来;而在西方,其行事风格是按部就班的,西餐要先开胃菜,再主菜,随后甜品。西方更多关注的是次序和程序,中国人最关心的是,菜到底好不好吃以及一件事情完成的速度和效率。也许,此做法容易引起非议,但由于中国受限于现阶段的发展程度,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之,一国的援助方式应与其国内现实相适应。事实上,随着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援助效率和援助协调能力,中国也在对现有援助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周瑾艳博士提到,把援助和贸易结合起来的新援助方式如今在全球又逐渐流行起来。比如,德国最近发布了非洲版的“马歇尔计划”,意在通过德国官方发展援助预算,带动私人投资。

讨论中还谈到国际组织在对外援助中的作用。像ICRC这样的国际组织,如何在中国的对外援助观念和体系探索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呢?贺文萍研究员认为,首先要通过宣传或教育让人们理解援助特别是人道主义援助等核心观念及其优势。像ICRC这样的国际组织经验丰富,援助历史长(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当今国际上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中,比如目前南苏丹遭受的食品短缺危机以及叙利亚难民面对的人道主义危机,如何提供援助、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进入,ICRC这样的国际组织因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而大有用武之地。其次,还应结合学界与社会,发挥青年学者深入研究的能力和企业家做慈善的意愿,打通研究到社会,再到政策的通道。

总的来说,座谈会围绕人道主义援助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与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