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会议
“2021中东形势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纪要
文章来源:陈玉香    日期:2021-12-13
】【打印 关闭

 

 

 

2021年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2021中东形势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主会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来自外交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等单位的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分为学术报告和研讨两部分。

 

 

图为宫小生作学术报告

 

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宫小生作题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中东政策和中东形势”的学术报告。宫大使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的政策走向关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变化。他认为,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全球政策在大的方面一脉相承,没有本质变化,其全球战略的基本点和核心没有变化。

宫大使指出,美国对中东政策的调整表现在阿富汗和伊朗问题上。从根本上讲,中东是美国展现其霸主地位的平台,也是美国拉住欧洲盟国和其他国家的重要抓手。因此,很难认为美国会退出中东。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大国的政策调整趋势越来越明显,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在新的调整中积极进取,谋求扩大影响力。

宫大使强调,我国外交在面临全球新变化和新挑战的情况下,更需要在中东做好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工作,同时也要更好地回应中东国家对中国外交的期盼。希望我国从事中东研究的学者能加强调研,扎实工作,更好地推进中国和中东关系。

 

 

 

图为王林聪主持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聪研究员主持。他感谢宫大使作的精彩报告,并指出,宫大使的报告对我们认识和观察中东形势,研判中东局势走向,提高研究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图为王建主持研讨第一时段

 

 

图为吴思科发言

 

 

图为周烈发言

 

 

图为殷罡发言

 

 

图为牛新春发言

 

 

图为刘中民发言

 

 

图为田文林发言

 

 

图为廖百智发言

 

 

图为王凤发言

 

 

图为马晓霖作评论

 

 

图为丁俊作评论

 

专题研讨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室主任王建主持,共有8位专家发言,马晓霖和丁俊为评论人。

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发言的题目是“中东地区形势新变化和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吴大使认为,应将中东变化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观察,中东形势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风向标。中东地区大国的政策调整更加务实,尤其是在减少对外部大国依附情况下来处理地区关系的动向值得关注。他指出,中东国家的自主性增大对我外交整体有利。同时,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破坏力很强,但建设性有限,应予高度重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原校长周烈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阿拉伯世界的乱与治”。周教授分析了阿拉伯世界变乱交织的表现和原因,阿拉伯世界推进有序治理的迫切性,阿拉伯世界“由乱到治”面临的诸多挑战及路径选择等。周教授认为,2021年阿拉伯世界仍处于乱与治的交织之中,但整体上逐渐呈现由乱向治的发展趋势。

 

 

图为部分线上参会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中东变局的主要看点和启迪”。他分析了伊拉克、伊朗和以色列今年选举的意义,讨论了中东四大主体民族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他认为,阿富汗不仅仅是“帝国的坟场”,也是人类社会政治体制最大的试验场。阿富汗的未来取决于塔利班与时俱进的能力和耐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牛新春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拜登的中东政策”。他认为,拜登政府可能是二战以来在中东最低调、投入最少、最没雄心的美国政府。迄今为止,尚未看到拜登政府完整的中东政策路线图,无论在伊核谈判、巴以问题还是对沙特政策上。总的来说,拜登的中东政策就是“且走且看,走哪算哪”。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近期土耳其和阿联酋关系缓和的动因和前景”。主要讨论了双方的主要矛盾、缓和动因及前景展望。他认为,两国缓和关系主要是受美国和地区大国战略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穆斯林兄弟会作用下降、双方经贸需求等因素影响。但是,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仍将存在。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文林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东政治转型仍处在调整期”。他认为,2021年中东形势总体比较平淡。中东剧变以来,地区国家的政治转型仍处在调整和动荡期,反映出中东国家还未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此外,在中东国家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全过程民主实践可为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廖百智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2021年中东局势回顾与展望”。他分析了美国中东政策、中东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他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东首次面临“大国不想插手的境遇”。但是,中东是进入“春秋时代”还是“战国时代”,仍有待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主任王凤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阿富汗问题研究的回顾和反思”。她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将客观性、周密性和为国家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应将基础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应加强田野调查和学者间交流。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西溪学者”马晓霖教授在评论中指出,今年的中东形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域外大国两弱一强;二是热点问题普遍降温,地区大国实力透支,不得不做出缓和;三是阿富汗剧变影响巨大。塔利班上台对世界思潮产生非常深远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教授在评论中认为,第一时段专家研讨具有三个特点:观察深刻,见解独到,兼备学理性和应用性;独立思考,反映了中国视野和中国立场;对深入研究中东地区问题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

 

 

 

图为廖百智主持研讨第二时段

 

 

图为余建华发言

 

 

图为罗林发言

 

 

图为孙德刚发言

 

 

图为丁隆发言

 

 

图为王南发言

 

 

图为魏敏发言

 

 

图为金良祥发言

 

 

图为陆瑾发言

 

 

图为刘冬发言

 

 

图为闫伟发言

 

 

图为李伟建作评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副所长廖百智主持第二时段研讨,共有10位专家发言,李伟建研究员为评论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中东转型与动荡的三大走势”。他从“进退、新旧和治乱”三个方面探讨了中东的转型与动荡。他认为,中东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主要角色正发生进退变化;中东地区冲突与热点问题呈现新老交织;中东国家治理和建设是治乱并存。中东国家如果能够逐渐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由乱向治是值得期待的。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重点分析了阿拉伯人如何看待阿拉伯世界的前景。他指出,阿拉伯人认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极世界秩序即将结束,世界进入大变革时代,阿拉伯人的地位堪忧。同时,阿拉伯人希望埃及、沙特、阿联酋三国构成的强人联盟发挥更大作用,解决阿拉伯世界的实际问题。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大国的战略竞争与中东权力再平衡”。他围绕大国在中东战略竞争的新态势及其对中东国际关系、中东合作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影响展开论述。他认为,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东局势出现新变化,对中国外交而言,应从顺势而为到谋势而动,并需要新的外交再平衡。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丁隆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东国家积极应对美国战略收缩”。他认为,美国在中东构建的反伊朗联盟正在瓦解;地区各国纷纷谋求出路;地区国家关系开始重构。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军事、科技等领域合作越来越遭到美国的干扰。

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南发言的题目是“对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的几点看法”。他认为,阿富汗邻国会议高频次举行,反映了相关国家对涉及阿富汗国际协调合作机制的高度重视,但新机制的作用和影响有待于观察,目前来看实际效果仍不很明显。对于该机制的未来走向,需要考虑扩员、阿富汗现政权的参与、机制长效性等问题。

 

 

图为部分线上参会专家

 

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魏敏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2021年土耳其政治和经济形势”。她认为,土耳其的政治结构处于议会制向总统制的过渡阶段,外交较之前比较平静,经济持续衰退。从正发党内分裂出来的新政党和反对党开始抱团是土耳其内政的主要变化。2023年总统大选前,土耳其政治稳定态势仍可持续。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金良祥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美伊博弈回顾与展望”。他认为,2021年美伊博弈呈现伊朗以攻为守、伊进美退的态势。伊朗在伊核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与中俄等大国的机制性联系,提升与美国周旋的国际政治基础,夯实与美周旋的国内政治基础。未来美伊关系中,核问题会被工具化和长期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陆瑾副研究员分析了伊朗莱西政府的外交及其核谈判策略。她认为,莱西将解决经济问题放在最优先考虑,没有把解决伊核问题放在外交首位。莱西政府的核谈判策略包括不妥协、拖延时间、经济外交等。未来,莱西政府在伊核谈判中可能会做出妥协。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冬副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他认为,中东经济总体向好,增长恢复,但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通胀压力增大,赤字问题依然严峻。2022年中东经济增长将受疫情和油价两个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中东经济仍将继续反弹,整体上可能好于今年。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从长波视角分析了阿富汗局势。他认为,需要从阿富汗历史发展进程分析该国的治乱规律,阿富汗的治乱与谁来掌权关系密切,较为松散的分权体系可能更适合当前状态。阿富汗只有采取中立外交,才能维持国家稳定。当前塔利班政权有变化,但仍需继续变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李伟建研究员在评论中指出,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分析中东问题,得出了很多趋势性的判断。在未来研究中,一些问题的分析可进一步细化、深化,尤其是要重视一些新的议题,并着力于引领和塑造议题。

 

 

 

图为研讨会现场

 

王林聪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指出,一年一度的“中东形势回顾与展望”已经成为中国中东学界的品牌,并得到各位专家的支持,取得了重要成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研讨会虽然规模不大,但收获颇丰。专家们的发言贯穿了“怎么看”“怎么变”“怎么办”等要素。在“怎么看”方面,围绕“中东是否进入了后美国时代”“中东是否进入了新的阶段”“中东的国际地位是不是下降了”等问题,存在着争鸣;在“怎么变”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关于再徘徊、再定位等重要研断,尚需继续观察;在“怎么办”方面,学者们认为2021年中国的中东外交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仍将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摄影:董嘉诚)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