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媒体采访与报导
贺文萍:“一带一路”,助推非洲
文章来源:贺文萍    日期:2020-07-31
】【打印 关闭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一直是非洲国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所致力实现的愿景。如今,非洲大陆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国家已达44个。非洲国家希望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给非洲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以实现其减贫和发展的世纪愿景。

“一带一路”推动非洲的减贫进程

携手非洲国家摆脱贫困,一直是中非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一方面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为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目标而努力,同时还高度重视与非洲各国开展减贫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表示,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2015年底,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中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总额高达600亿美元的指导未来3年中非经贸合作的一揽子计划,确定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合作、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人文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十大合作领域”。其中,“减贫惠民合作”不仅作为一个单独的合作领域提出,事实上,包括工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同样是为减贫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做贡献。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又宣布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并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八大行动”计划。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承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

长期以来,非洲农民还是沿袭刀耕火种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产生方式。因此推动非洲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以及到2025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当务之急。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机械在非洲开垦万顷良田,展示了非洲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潜力。

地广人稀的南部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土壤肥沃,用水便利,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但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田管理水平低下,当地农业抗灾能力差,农产品产量低,粮食无法自给,需要常年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需求。

近年来,中国与莫桑比克进行的农业合作正在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面貌,并大幅提高其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以北210公里处的万宝农业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据《人民日报》报道,62岁的当地农民安东尼奥·曼努埃尔有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此前,他只靠一台老旧的拖拉机和人工耕作种植600亩土地,费尽全力每公顷土地也只能收获1.5吨的稻谷。通过万宝项目的培训,他学会了如何使用更现代化的水田旋耕机。现在,他通过银行贷款买了一台新机械,采用中国的现代化水稻耕种技术,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可以达到7到8吨。“这简直是天壤之别。”曼努埃尔说。“以前我的生活很艰难,没有钱也没有技术。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很稳定,我的未来已经展翅腾飞。感谢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让我过上好的生活。”如今的曼努埃尔不仅自家摆脱了贫困,而且还帮助其他农民推广中国的种植技术。得益于中国公司在技术、机械服务上的支持,莫桑比克农民粮食单产从原来培训前的每公顷2到2.5吨增产到6到7.5吨。以前种地赔钱,现在种地能有可观的收入,当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许多农民争相签订合同种植水稻,当地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开始快速扩张。

在帮助非洲脱贫致富和解决粮食危机的征程中,中国农业专家可谓功不可没。2018-2019年度,仅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就派出了113人次农业专家赴非洲各国传授作物、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园艺、蚕桑等领域新技术224项,完成各类小工程建设项目35项,为当地培训21699人次。我国先后派出的四批援布隆迪的高级农业专家组,涉及水稻、土肥、畜牧、水产养殖、农机、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果树等专业领域,各项合作计划高质量完成。

以水稻种植为例,“川香优506”杂交水稻产量创非洲高产记录,通过布隆迪国家品种认定。以前布隆迪的水稻产量仅4-5吨/公顷,而现在达到了12吨/公顷。目前水稻示范已涵盖布隆迪9省100余个村落,示范面积达400多公顷。中国农业专家组将帮助布隆迪水稻主产区在未来5-6年内实现产业脱贫。

“一带一路”推动非洲的民生建设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非洲人口13亿,其中15岁以下比例40%,30岁以下比例高达70%。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拥有全世界最年轻的人口结构,但也同时拥有世界最高的失业率及最低的教育普及率。青年的大量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往往是触发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创造就业、培训年轻人生产技能,既是非洲政治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推动非洲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项行动”中的“实施能力建设行动”,就是要推动非洲人口红利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随着大量“一带一路”项目在非洲的落地,非洲人力资源的培训、特别是技工队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中国决定未来三年要在非洲设立10个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鲁班工坊”以及5万个来华研修培训名额。另外,“一带一路”建设还通过产业促进行动和中非产能合作,在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就业岗位。迄今,中国已经在非洲建立了约25个经贸合作区和上百个工业园区,为非洲工业化、创造就业、增加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25个经贸合作区就已创造了约4万多个就业岗位,为东道国纳税近11亿美元。

中国投资非洲的企业在践行“一带一路”和推动非洲民生方面发挥着排头兵作用。最早落户埃塞东方工业园的中国鞋业生产巨头—东莞华坚集团是中非产能合作的排头标兵企业。截至2017年底,华坚成为中国在埃塞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已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22亿美元,为当地解决了7500多人就业。该企业年产超过500万双女鞋,是埃塞最大的鞋业出口企业,占埃塞鞋业出口的65%以上。另外,2017年5月31日开通的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与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仅运营的第一年内,就累计为肯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和运营管理人员,100多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攻读铁路本科专业。

为提高非洲民众共建“一带一路”的获得感,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还提出了援非“万村通”计划,旨在让非洲国家1万个村庄收看到卫星电视,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

2019年10月和11月,由中国企业四达时代集团实施的中国援非“万村通”项目先后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竣工。项目的竣工分别使得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1000个村庄以及喀麦隆300个村庄的村民自此可以收看到图像清晰、内容丰富的卫星电视节目,还能让孩子们通过远程电视教育节目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将会更接地气,更重视那些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民生工程,中非合作也必将不断走深走实,并使中非人民有更大的获得感。

(作者简介:贺文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丝路瞭望》)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