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 简讯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洲国家探索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研讨会在福建江夏学院举行
文章来源:李永杰、陆航    日期:2023-03-20
】【打印 关闭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陆航)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面临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3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及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福建群峰投资集团暨尼日利亚永星钢铁有限公司协办的“非洲国家探索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同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及区域国别研究院的相关研究人员及教师,对话在尼日利亚、赞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加纳的福建企业界人士、商会会长,研讨非洲历史,回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历程,共议中非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非洲幅员版图仅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历史上非洲大陆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奴役。经过几十年的苦苦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起,非洲国家普遍开始追求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开始起飞。福建江夏学院校长凌启淡在致辞中表示,在福建江夏学院的校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非洲国家发展道路探索:历史与现实”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人类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进程,各个社会都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与会学者从历史角度探讨非洲国家发展道路问题,这对中非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宣告了发展中国家终于摆脱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束缚与控制,走上了自主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为拥有“古老文明”的非洲朋友提供有益启示,让非洲赋予现代化更多基于自身条件和价值观的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研究员表示,在整个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与非洲经历了民族独立与探索发展道路的特殊阶段,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曾处于同一水平,少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甚至一度好于中国。然而,当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时,非洲国家仍深陷结构调整和民主化的动荡之中。2021年,当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时,非洲国家的发展仍未实现根本改观。鉴于中国发展成就取得的世界性影响,加强中非减贫与发展的经验分享,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非洲发展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能。

 

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北京大学荣休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安山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郑竹群教授等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回顾历史,观照现实,研讨如何继续夯实中非互信的根基,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积极构建中非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助力非洲发展,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关键在于优化发展路径,持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参加会议的企业家表示,非洲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重要参与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聚焦民生工程,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高当地居民的满意度,推动中国与有关国家实现在全球治理领域的互利共赢。

 

(本文转发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李永杰陆航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