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 研究报告
新冠疫情对非洲产生严重冲击 加重非洲经济“低增长、高债务”困境
文章来源:    日期:2020-11-24
】【打印 关闭

 

2020年11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会在京召开。

 

黄皮书指出,新冠疫情对非洲国家产生了严重冲击,加剧了非洲经济“低增长、高债务”困境,进一步暴露了非洲长期以来单一经济结构和外部依赖型经济模式的脆弱性。疫情在短期内也给中国企业开展对非经贸合作带来较大困难,但疫情没有改变中非经济长期互补的基本面和深化互利合作的大趋势。在以往合作基础及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非经贸合作需要加快创新和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疫情之前非洲经济整体上已陷入“低增长、高债务”的困境。1995~2008年,受益于全球需求旺盛带来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加上国际金融机构和巴黎俱乐部等多双边对非减债措施,非洲国家政府收支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经济连续10多年以5%以上速度较快增长。但2011年“阿拉伯之春”及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非洲经济出现明显波动和下滑,人均收入增长近乎停滞,财政收支趋于恶化,外债规模与风险快速上升。偿债负担加重,挤占各国财政资源,导致无力增加生产性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进一步减缓了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财政空间有限,非洲国家应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政策能力受到限制。

 

非洲经济结构转型进展缓慢,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径仍在探索。虽然1995~2014年非洲经济获得了10多年较快的增长,单非洲整体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服务业成为GDP主要贡献部门,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是经济体在工业化成熟基础上发展为服务型经济的结构转型,更大程度上是制造业发展停滞的表现(“未成熟的去工业化”)。有些国家优先发展信息通信产业以及外贸服务业、园艺和农产品加工业(“无烟囱的工业”),效果还有待观察。非洲还处于全球产业链边缘,多数国家仍然出口原材料或加工程度低的产品,增长受制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经济仍具有很大的脆弱性。未来非洲发展进步可能将有两股促进力量,一是非洲中产阶级的增加及其消费能力的提高,二是非洲市场加速形成、扩大和融合,特别是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以及风险投资和初创企业的兴起。

 

考虑到非洲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及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新冠疫情将对非洲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预计影响将远大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各大机构纷纷下调非洲经济增长预期,同时经济增长预期低于人口增长率,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人均收入的下降将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并将严重影响非洲国家的民生。疫情下非洲国家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侨汇、援助和直接投资也显著减少,抗疫、防疫等额外公共支出增加,收支失衡、汇率下跌进一步削弱非洲国家偿债能力。全球需求疲软致大宗商品价格骤降,非洲货物和服务出口大幅下滑,支柱产业和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测今年非洲石油出口国将损失650亿美元,矿产出口国经济增速将下降至少8个百分点。多国旅游业遭受重创,航空公司难以为继。

 

受经济下行以及人员、资金及物资流动遇阻等因素影响,短期内中非经贸合作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全年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可能继续下滑,双边贸易额可能出现显著减少,对非投资项目开发进度放缓,部分存量项目停工停产。但从全局和长远看,中非经贸合作的战略价值、示范意义增强。疫情并未改变中非深化合作的内在动力,反而凸显了非洲在中国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促使中非经贸合作加快转型升级。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可以在能源矿产、医疗卫生、制造业、农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原文见《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No.22 (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第1~26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