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中东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文章来源:冯基华    日期:2010-11-21
】【打印 关闭

《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9年2月

中东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冯基华* 

摘要:中东地区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冲突与谈判并举,此消彼长。处在弱势地位的巴以政府内部纷争不断;黎巴嫩政府陷入危机,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达成共识,走向和解;伊拉克政局危机四伏,至今也未能走出种族、教派纷争、战乱不断的政治漩涡;伊核危机给伊朗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上升。 

关键词:动乱中东  巴以冲突  黎巴嫩  伊拉克  伊朗 

2007~2008年的中东地区依然动荡不安,巴以冲突、伊拉克局势、伊朗核危机以及黎巴嫩总统选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唱响血腥与暴力的主旋律,牵动着世人的眼球,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当然,尽管和平的声音被淹没在血腥与暴力的主旋律之中,但它也依然在上演,给动荡的中东带来一线和平的曙光。

巴以冲突逐步升级

就目前的巴以局势来看,一方面巴以冲突逐步升级,另一方面巴以谈判仍在继续。冲突与谈判并举,此消彼长。 

长期以来,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敌对情绪,双方冲突时有发生。自2007年8月以色列针对斯德洛特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发动的火箭弹袭击进行还击之后,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进行了多次军事打击,双方冲突不断。2008年1月17日,巴勒斯坦激进武装不断从加沙向以色列居民区发射火箭弹,几个小时内就发射了40枚炮弹和火箭弹,造成多人受伤,一些建筑物也受到破坏。为报复巴勒斯坦激进武装向其发射火箭弹,18日以色列决定全面封锁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区。总理奥尔默特宣称:“由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连续向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以色列军队将扩大对加沙的轰炸和打击,以迫使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停止对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①]哈马斯也对以色列进行报复,不断向其发射火箭弹。2月14日两名以色列男孩被从加沙北部发射的一枚导弹炸伤[②].。3月初以色列发动代号为“热冬”的军事行动,造成至少6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成为2000年巴以冲突再度爆发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③]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过分”而且“不当”。[④]为了抗议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下令暂停与以色列的和平对话及各层面的接触。去年11月美国在安纳波利斯召开中东和会,重启以巴和谈,并为双方定下在2008年底达成协议的目标。巴勒斯坦武装与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冲突不断升级,局势日趋失去控制。3月9日,一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在耶路撒冷枪杀了8名学生,以色列随即在东耶路撒冷逮捕了8名与其有关的人员。[⑤]3月15日以色列空军对加沙东部地区进行空中打击,打死3名吉哈德激进人员,另有6人受伤。[⑥] 

为平息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4月7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耶路撒冷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重启和谈进程,但巴以双方在犹太人定居点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边界划分、难民回归等问题上仍然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以色列外长利夫尼强调,以色列将在这些问题上设定“红色警戒线”,绝不让步。由于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双方即使在涉及改善巴民生和人道主义状况等非敏感问题上都很难达成一致。因此,年底能否达成最终和平协议有待进一步考察。 

根据近来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进一步撤军的人数自2005年明显下降,64.9%的受访者反对进一步撤军,23.9%的人愿意。[⑦]另据海法大学民意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犹太人公开反对与阿拉伯人居住在一起;69%的以色列犹太人支持与阿拉伯人的朋友关系;54%的犹太人没有阿拉伯朋友;支持在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非正式停火的占 67.5% ,不支持的占 25.8% ,不知道的 6.8%。[⑧] 从以上的民意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大约一半以上的犹太人对与阿拉伯人的和平共处失去信心,希望与阿拉伯人分开,以武力维护和平。这无疑助长了右翼势力的嚣张气焰,给巴以和谈带来更大障碍。 

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证明:暴力不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暴力只能播种仇恨、使眼泪和鲜血继续流淌。如果以色列不能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以色列建国50多年来早已解决了生存问题,并已成为“富足型国家”,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安全问题,更没能融入中东社会,从而制约了以色列的进一步发展。 

处在弱势地位的巴以政府内部纷争不断

以色列政治的突出特点就是党派林立,各政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为维护其利益,在政策制定上必然产生分歧。长期以来,在归还被占领土多少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上以色列各党派分歧很大,对阿以和谈产生极大影响。以色列的政党政治影响着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导致其长期性、曲折性和不稳定性。阿以冲突及中东和平进程也反作用于以色列的政党政治,是影响以色列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导致以色列政党分化组合频繁。自从1978年9月美、以、埃签定戴维营协议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历经坎坷和曲折,工党、利库德集团及其它各党派在归还被占领土多少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展开激烈斗争,几届政府都因此下台。 

奥尔默特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个脆弱的政府,其执政基础薄弱。奥尔默特之所以能够在2006年大选中以极弱的优势赢得胜利,完全依靠许多民众对沙龙组建的前进党的支持。尽管奥尔默特依靠沙龙的影响力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但他执行沙龙单边撤离计划却受到重重阻力,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和平谈判也遭到以利库德集团为代表的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奥尔默特组阁执政以来,面临着历届政府不曾有过的严峻挑战,遭遇严重的政治危机。 

2007年5月奥尔默特因以黎冲突备受公众责难,数万以色列民众聚集特拉维夫的拉宾广场,抗议总理奥尔默特在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战事中严重失职并要求其下台。[⑨]以色列负责调查以黎冲突的特别委员会2008年1月30日在耶路撒冷正式公布最终调查报告,报告中说,政府和军队在冲突期间犯有重大战略、战术失误,以色列因此未能取得这场打击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战事的胜利。政府应通过政治途径而不是单纯依靠武力来寻求冲突的解决,而军方也未能就黎巴嫩真主党的火箭弹袭击提出有效应对措施。[⑩]这份报告的出台加大了以国内要求总理奥尔默特下台的呼声。以色列各反对党纷纷表态,认为奥尔默特必须辞职。

由于奥尔默特积极推进巴以和谈,并在土耳其斡旋下与叙利亚谈判归还戈兰高地等问题,这种“双线和谈”的进展令以色列右翼怒不可遏。2008年1月,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退出内阁,利伯曼同时辞去战略事务部长职务。沙斯党也表示, 如果以巴谈判内容包括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该党将退出执政联盟。[11]随着以色列我们的家园党的退出,奥尔默特所领导的执政联盟在议会中所占议席减少到67个,仅占全部120议席的微弱多数,奥尔默特政府陷入危机。 

不仅如此,奥尔默特还屡遭腐败案指控。自2008年4月以来, 媒体对其开始新一轮受贿曝光,其中包括他曾经接受高达50万美元的贿赂和非法捐款。5月初,以色列司法部门紧急传讯奥尔默特,内容涉及他是否在1993年、1999年和2002年的地方选举和党内选举中非法收受来自美国犹太裔商人莫瑞斯·塔兰斯基的竞选资金。[12]其实,自2006年以来奥尔默特就曾因数起贪渎案对其进行调查,包括涉嫌和妻子在2004年以低于市价约50万美元购买一套公寓;为政党同僚安插职务;卷入与前总理沙龙有关的“希腊岛”腐败丑闻;2007年10月被控在国民银行2005年的民营化过程中滥权徇私。

奥尔默特受到一连串调查,削弱了其政府的威望。以色列第一副总理兼外长利夫尼表示,前进党必须做好更换总理的准备,希望能够举行党内改选,以重新争取选民对前进党的支持。[13]利库德呼吁工党退出奥尔默特领导的“被严重怀疑”的政府,提前举行大选。[14] 据民意调查显示,如果现在举行选举,内塔尼亚胡将轻松地打败奥尔默特和工党主席兼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15]内塔尼亚胡曾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理,他不会承认奥尔默特与巴勒斯坦人达成的任何协议。[16]以色列政治面临重新洗牌,这必将直接影响巴以关系和正在进行中的中东和平进程。如果奥尔默特辞职,巴以和谈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不仅以色列政府内部纷争不断,巴勒斯坦政府内部更是如此。自2006年初哈马斯在立法委选举中胜出并组建了由哈马斯主导的政府以来,巴勒斯坦内部纷争不断,流血冲突时有发生。2007年3月在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斡旋下,哈马斯和法塔赫共同组建了民族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矛盾的加剧,双方再次爆发冲突。2007年6月哈马斯武装力量突袭法塔赫安全部队并控制了加沙地带,法塔赫被迫撤到西岸地区。法塔赫主席阿巴斯随即宣布解散民族联合政府、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任命萨利姆·法耶兹为紧急政府总理。哈马斯则坚持联合政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宣称紧急政府是非法的。由此在巴勒斯坦内部形成哈马斯、法塔赫两大政治派别分别控制加沙和西岸的“政治分裂武装割据”局面。这种各自为政的分裂状况对两大派别均造成严重伤害:一方面,哈马斯受到国际社会的政治围困和经济封锁且日益孤立;另一方面,法塔赫虽然得到美国、欧盟和以色列等方面的支持,外援不断,但失去了加沙这一建国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也流失了部分民心。两派相争不仅使巴政坛陷入僵局,也使普通民众苦不堪言,纷纷要求巴各派以大局为重,团结对外。

2008年2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提出“也门倡议”,主要内容包括:使加沙地带形势恢复到2007年6月(哈马斯控制加沙)以前的状况,提前举行大选,在2005年开罗协议和2007年麦加协议的基础上重启对话,强调巴勒斯坦人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遵守巴勒斯坦宪法和法律,最高权力属于总统和立法委员会、行政权属于根据立法成立的联合政府,在全国范围重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等内容,以便及早结束巴勒斯坦内部分歧。[17] 依照“也门倡议”重启和解谈判无论对哈马斯还是法塔赫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壮大巴解组织的力量,消除“政治分裂武装割据”的状况,更有利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

经过多次反复和讨价还价,法塔赫和哈马斯终于就恢复直接对话、寻求民族和解达成一致,并于3月23日在也门首都萨那签署了“萨那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恢复政治对话、提前举行大选、重组巴民族联合政府等条款。法塔赫和哈马斯还同意阿拉伯国家联盟组建专门委员会,在必要时帮助双方落实“萨那协议”的内容。“萨那协议”是2005年“开罗协议”和2007年“麦加协议”的继续。协议的签署是法塔赫和哈马斯两派权衡利弊调整政策的结果,也是双方对巴民众和国际社会呼声的积极回应。

由于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不仅表现在对以色列的政策和执政理念上,还表现在派系之间权力和利益之争上,以及在过去矛盾冲突中积累的恩恩怨怨等。因此,协议虽已签署,但双方的解读不尽相同。一是在性质上,法塔赫认为这是一份可以执行的协议,哈马斯则强调这是继续对话的框架;二是在时间上,法塔赫要求立即执行,哈马斯则称不可能一步到位;三是在范围上,法塔赫强调加沙应回到哈马斯去年发动政变之前的状态,哈马斯则拒绝先决条件,主张就整个巴勒斯坦局势进行对话。双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各自坚持,既是利益分歧使然,也是为了各自在巴政治格局重组中占据有利地位。控制加沙已成为哈马斯手中的一张牌,哈马斯认为轻易放弃加沙将会削弱其影响力。法塔赫则担心与哈马斯寻求和解将使过渡政府遭受美、以等国的封锁。事实上,以色列已经要求阿巴斯在继续谈判和与哈马斯结盟上选择其一。

种种内外因素决定了“萨那协议”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协议的签署为弥合巴内部分歧、结束分裂状态、共赴民族未来带来了一线曙光。正如签署协议的哈马斯领导人马尔祖克所言,“团结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的选择”[18],签署协议是走向团结的重要一步。

在战乱中整合的黎巴嫩政府 

  

  黎巴嫩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居民54%信仰伊斯兰教, 46%信奉基督教[19]。黎巴嫩现行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1943年独立时确立的教派共处原则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则,基督徒和穆斯林按六比五分配议会议席。最大的三个教派中,基督教马龙派垄断了总统一职,总理和议长职位分属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其它少数教派亦根据人口多寡,分得固定权位。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原有权力分配基础被打破,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矛盾激化,黎巴嫩多次爆发内战。经过十多年的内战,1990年各教派最终走上谈判桌,就权力的重新划分达成了妥协。除真主党外,其它教派的武力均被收缴,然而,由于教派、宗派和党派隔阂,权力分配仍存在不公,导致在教派分权的政治格局下的黎政府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

2006年7月黎以冲突结束后,黎真主党影响力回升,联合其他反政府力量要求重组政府并拥有内阁1/3以上部长席位。11月黎举行全国协商会议,议会多数派政党拒绝真主党的要求,亲真主党的6名政府部长相继提出辞职。12月真主党发动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2007年1月两派支持者发生暴力冲突。5月30日在美、法推动下,安理会通过1757号决议。该决议严厉谴责2005年2月14日的恐怖爆炸以及2004年10月以来黎巴嫩境内发生的其他袭击,再次要求严格尊重在黎巴嫩政府唯一、专属管辖权之下黎巴嫩的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政治独立,决议决定于2007年6月10日前就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一案设立哈里里案国际法庭。[20]7月法国召集黎14个主要政治派别的代表在巴黎举行对话会议,各方承诺不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2007年11月24日,前总统拉胡德任期届满,但由于支持政府的议会多数派和以真主党为首的反对派之间的政治分歧难以调和,黎巴嫩国会经过两个月仍无法就下任总统人选达成共识。因此,总统一职悬空。拉胡德离任前将权力交给军方,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根据黎宪法规定,继任总统应在时任总统卸任前两个月之内选举产生。宪法还规定,议会必须有2/3的议员出席才能选举总统。黎议会共设128个席位,其中多数派占68席,反对派占59席,另因一名多数派议员于去年9月被暗杀而空缺1席。因此,两派议员人数均达不到选举总统议会会议必需的法定人数。两派在总统候选人问题上各持己见,使总统选举无法按期举行,先后被推迟19次,处于中东地缘政治核心的黎巴嫩陷入权力真空。 

黎巴嫩的政治危机,妨碍了合法宪政机构的正常运作。在黎巴嫩发生的定点暗杀活动,造成国内局势更加紧张,暗杀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军队、安全部队、外交使团及处在行动区外的联黎部队等。2007年12月12日,黎巴嫩武装部队将军哈吉与其司机一起被炸死。2008年1月8日,当联黎部队一辆车在贝鲁特至黎巴嫩南部主要沿海公路上行驶时,遭遇遥控炸弹袭击,两名维和人员受轻伤,车辆受到严重损坏。1月15日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一辆汽车在爆炸中受损,另有三名平民死亡,数十人受伤。1月25日国际安全部队一名上尉与其他五人遇害。[21]这些恐怖袭击严重威胁到黎巴嫩的安全和稳定,同时还威胁到黎巴嫩的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总统职位的空缺不仅加剧了政治派别之间的对立,也造成派别之间的暴力对抗,导致黎巴嫩陷入自1990年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选举一再推迟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叙利亚在该问题上的矛盾日趋公开化。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德尔曼2008年2月访问黎巴嫩,并向黎总理西尼乌拉转交了布什总统的一封信。布什在信中指责伊朗和叙利亚通过暴力和威胁等手段破坏黎巴嫩的民主进程。叙伊两国均对此予以否认,并指出,美国对黎事务的干涉是造成黎内部无法达成一致的重要原因。2008年2月底,美国导弹驱逐舰“科尔”号驶入黎巴嫩附近海域。虽然美国方面称此举并非威慑叙利亚和伊朗,只是为支持黎巴嫩维护地区安全,但中东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实际上是在向黎议会反对派和叙利亚施压。 

为尽快解决危机,国际社会积极斡旋,努力促成黎各派弥合分歧,尽快就总统候选人达成一致。阿拉伯国家联盟在调解黎总统选举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1月5日阿盟外长紧急会议呼吁黎有关各方尽快就总统选举问题达成一致,选举黎武装部队总司令米歇尔·苏莱曼为新总统,组建民族联合政府,并制定新的选举法。然而,节外生枝,5月初黎巴嫩政府做出决定,宣布真主党在黎全国布设的电话通信网非法,要求拆除该网络,并决定免去亲真主党的贝鲁特国际机场安全负责人瓦菲克·西格尔准将的职务。这两项决定公布后,立即在黎巴嫩政坛掀起轩然大波,黎陷入新的政治危机。黎巴嫩两派武装冲突再起,造成至少72人死亡和200多人受伤。[22]

为平息黎政坛危机,阿拉伯国家再次进行斡旋,并成立阿拉伯国家调解委员会,努力就黎教派冲突与黎各派达成解决方案。5月16日两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进行对话,并于21日两派在组成民族团结政府等问题上达成协议。根据多哈协议,在新组建的民族团结政府中,黎真主党及其政治联盟拥有否决权。此外,30名内阁部长中须有16名来自执政联盟,11名来自反对派,其余3名由总统指定。多哈协议是黎巴嫩朝向解决政治危机、促使民主机构恢复正常运转以及完全恢复黎巴嫩团结与稳定所迈出的第一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希望多哈协议成为实现黎巴嫩民族和解、政治稳定、和平与进步的前奏,并为全面执行《塔伊夫协定》及安理会相关决议奠定基础[23]。黎巴嫩对立两派达成协议的消息传出后,黎巴嫩反对派开始拆除、清理市中心烈士广场和利雅得•萨拉哈广场上的数百顶帐篷,结束了在首都贝鲁特中心长达18个月的静坐示威。贝鲁特数百名商铺店主走上街头,欢庆市中心将恢复活力。[24]5月25日,黎巴嫩总统选举终于尘埃落定,议会选举武装部队总司令米歇尔·苏莱曼为第十二任总统,从而结束了黎巴嫩元首缺位6个月的尴尬局面。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黎巴嫩历时184天没有总统,这一罕见现象反映了这个阿拉伯国家的特殊政治环境。

现年60岁的苏莱曼拥有41年军旅生涯,曾多次指挥军事行动,粉碎黎境内多个恐怖组织网络和以色列间谍网。在过去几年中,他始终保持军队内部团结,使黎巴嫩军队远离国内政治派系斗争,维护了国家统一。苏莱曼在黎政坛各党派间保持中立,他出任总统暂时缓解了黎政治危机,使黎巴嫩局势有望走出战争的阴霾。但对立两派之间的矛盾并未根本化解,而且地区势力和西方国家对黎争夺也不会就此止歇。两派在恢复国家安全与振兴经济、真主党武装、黎与叙美关系、黎以关系、设立审理哈里里遇害案国际法庭等敏感问题上分歧依旧。稍有不慎处置失当,黎内战之火将随时重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莱曼在民族国家建设上任重道远,将面临严峻挑战。

伊拉克充满诸多不定因素

美国占领伊拉克后,使伊拉克长期处在战乱与政治发展的诸多矛盾之中。伊拉克政坛出现了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势力三分天下的格局,伊拉克政治体制、新政府的成立都是在这三大势力的争斗和妥协中形成的,近年来伊拉克的动乱局势、教派冲突和反美斗争均来自这三大势力的较量。伊拉克在种族、教派分权的政治结构下形成的政治危机,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它给伊拉克的社会政治发展带来诸多长期负面影响。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政局失控,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甚至交织在一起。首都巴格达虽然在美军的控制之下,但爆炸、冲突等流血事件接连不断。2007年6月中旬,美军向两个所谓由恐怖分子控制的巴格达居民区发动攻势,试图消灭“恐怖分子”并铲除其基地。2008年新年伊始,在伊拉克以巴格达为中心,暴力流血事件、炸弹恐怖袭击事件仍在不断发生。1月6日伊拉克建军节庆祝活动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14人死亡,32人受伤;[25] 7日在首都巴格达发生多起针对美军的爆炸袭击,共造成18人死亡,46人受伤[26]。不仅如此,由于教派纷争伊拉克宗教圣地也成为攻击目标,就连宗教领袖亦难逃杀戮。2007年8月23日,在伊拉克迪亚拉省首府发生的一次冲突中,宗教领袖尤尼斯·什马里被杀害;9月13日逊尼派宗教领袖“安巴尔觉醒运动”领导人阿卜杜拉·阿布·里沙在安巴尔省拉马迪市的住所附近被炸死。2008年2月29日伊拉克天主教大主教保罗·法瑞·拉胡在莫萨尔圣灵大教堂主持一次祈祷后被绑架,其3名助手在绑架中被杀死,两个星期后他的尸体被发现。3月17日,伊拉克圣城卡巴拉发生自杀性爆炸,爆炸发生在伊玛目·侯赛因圣殿附近,造成42人死亡,58人受伤。[27] 

虽然驻伊美军尽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伊拉克目前的动乱局势,但这种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由于美国与伊拉克的政治发展阶段不同、民众的意识形态不同等国情差异,导致美国欲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美式民主移植到伊拉克的愿望遇到重重阻力,甚至难以为继。驻伊美军原本就属于外来势力,加之占领伊拉克之后的种种劣迹,使其不仅不能被伊拉克民众所接受,而且随着伊拉克局势的失控越来越遭到伊拉克民众的反抗。巴格达是驻伊美军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发生爆炸、流血冲突等恶性事件频率最高的地区,而且很多是针对美军的袭击。足见美伊矛盾的尖锐程度。 

伊拉克战争使美国进退维谷:留在伊拉克,即便继续增兵也很难平息伊拉克的混乱局面,同时美军还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美国在伊拉克的军费开支到2008年2月底已消耗4990多亿美元,美军阵亡数字截止到2008年3月底已达到4000人[28];完全撤军意味着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政治失败,同时美国政要还担心撤军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伊拉克和其他地区的恐怖主义分子。在撤军问题上美国还面临着诸多压力:首先是来自美国国内的压力,既有来自民间不同层面的各种压力,也有来自国会反对党方面的压力,2007年美国国会几次通过要求从伊拉克撤军的议案。其次是来自伊拉克国内的压力,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不仅没能在伊拉克建立其所谓“美国式民主”,相反还深深陷入了伊拉克战乱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伊拉克国内反美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袭击美军的事件时有发生,巴格达等城市多次爆发反美示威游行。再次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大多数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许多国家民众甚至上街游行示威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一些当初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也已经陆续撤军。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不可能对伊拉克实行长期军事占领,美国将向伊拉克移交其控制的政治权力,恢复“伊人治伊”。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伊拉克将进入“后占领时期”[29]。目前,美军已经将政治权力移交给伊拉克政府,正在实现“伊人治伊”,但美国依然通过多种制约因素和影响力“主导”伊拉克局势。2008年初美国擅自向伊拉克增派军队,说明伊拉克作为独立国家的主权并未得到完全恢复,美军也尚未改变占领军的性质。 

另外,库尔德问题也是伊拉克动荡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库尔德人始终没能建成独立的民族国家。随着中东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出现,库尔德问题也就成为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土耳其、伊朗等国的棘手问题。[30] 它关系到这些国家的领土主权与完整。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虽然只有约480 万(比土耳其、伊朗的库尔德人都少),但在伊拉克人口比例中约占20% ,民族意识强烈,进行的武装斗争也最激烈且持续时间长。在伊拉克实行联邦政治体制的条件下,伊拉克库尔德人自治程度最高,即在伊拉克北部的杜胡克省、苏莱曼尼亚省和埃尔比勒省实行自治,成立了库尔德自治区政府。新宪法规定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均为伊拉克的官方语言,伊拉克库尔德居住的北部3省成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自治体。库尔德人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和自治区旗帜和徽章。因此,在中东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域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仅关系到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未来,还直接影响着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一旦库尔德自治区域脱离伊拉克联邦成为“独立国家”,不仅将吸纳周边地区的库尔德人力和物质资源,还有可能对伊朗、土耳其国内的库尔德人形成示范作用,引发“多米诺效应”,对多国形成政治震荡。 

伊拉克在战后政治重建过程中历经坎坷,至今也未能走出种族、教派纷争、战乱不断的政治漩涡。尽管伊拉克成立了种族—教派分权的新政府且新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但也没能消除种族、教派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相反,还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些矛盾。因此,短期内伊拉克没有可能走出内乱的阴影。 

伊朗的影响力在上升 

伊核危机给伊朗带来机遇与挑战。伊朗自2006年1月恢复已经中止了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以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国际社会积极斡旋,要求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动,但伊朗一直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有关和平利用核能的规定,为自己发展核计划提供合法理由,坚持自己的方针,在宣布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调查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核选择及核能开发。为此,美国提出对伊朗实施制裁。联合国安理会于2006年7月31日、2006年12月23日、2007年3月24和2008年3月3日分别通过了对伊朗进行制裁的第1696号、第1737号、第1747号和1803号决议。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伊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2007年2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该机构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有关伊朗履行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情况的报告。报告认定伊朗未能在规定的限期内停止铀浓缩活动。23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伊朗决不屈服于西方国家的压力,将继续坚定地发展和平利用核能计划。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加大了对伊朗核与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内贾德25日对此发表声明,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的新决议是“非法的”,伊朗的核计划不会因为该决议而停止,伊朗国家原子能组织也部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关系。10日伊朗副总统兼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阿加扎德说,伊朗已制订了在纳坦兹核设施内安装5万台用于铀浓缩活动的离心机的相关计划。33为了给伊朗施加压力,美军于5月23日在波斯湾举行自200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伊朗则在日前进行大规模军演;5月22日,布什刚刚批准中央情报局一项颠覆伊朗政府的秘密行动,伊朗政府旋即在5月26日宣布破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间谍案。  

伊朗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同时,还坚持通过谈判解决核问题,为“妥协”留下回旋余地。这样做既维护了已经取得的核研发成果,又缓解了同西方国家的矛盾。可以看到,在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尽管伊朗的表态咄咄逼人,但无论是在目标的选择,还是在时机的确定上,伊朗都小心翼翼,强硬处留着小心,强硬后常以务实策略进行修正。例如,在“抓、放英国水兵的事件”中,既显示了伊朗的强硬,也“人性化”地向西方民众表明伊朗并不邪恶;在中东地区安全问题诸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安全问题上伊朗也表示愿意同美国合作。2007年5月28日,美国与伊朗就伊拉克安全局势问题举行了大使级会晤,这是1980年双方断交以来最为公开的较高级别双边会谈。这次会谈是双方一段时间以来相互试探、不断接触的结果。尽管双方都声言谈判仅限于伊拉克问题,但伊朗借此机会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伊朗是可以合作的伙伴”,为缓解伊朗同美欧的关系做好铺垫。美国此举表明它已将伊朗认真地当作对手看待,实际上是对伊朗地区大国地位的间接认定。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不仅没能压服伊朗,反而使伊朗国内更加团结,在地区的影响力抬升。 

首先,伊核危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从民意测验来看,绝大多数伊朗人都支持政府,将开发核能力视为民族自强的重要手段。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军事威胁不仅没能使伊朗人民屈服,相反使伊朗人民更加看清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公正、倚强凌弱的行径。为了抵御外来压力,伊朗人民更加团结。一些伊朗人甚至在核设施周围聚会,声称结成“人体盾牌”来保卫核设施。 

其次,加强了伊朗国内保守主义势力。内贾德执政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众支持率曾一度下降。然而,由于内贾德政府敢于冒着风险顶住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因此赢得了民众更广泛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内部的矛盾冲突。 

再次,成为外交上的赢家。伊朗政府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还赢得了伊斯兰国家的好感和支持。伊朗与埃及的关系近来也有所恢复;内贾德成为第一个伊斯兰革命后参加海湾合作委员会会议的伊朗领导人;内贾德还与阿联酋副总统穆罕默德就两国的合作和领土问题进行了会谈;接受沙特国王邀请历史性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内贾德还访问伊拉克,与伊拉克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并借此进一步修复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以提升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突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增加与美国对话的筹码。 

此外,伊朗的影响力在中东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巴勒斯坦激进派别哈马斯、伊拉克什叶派武装、黎巴嫩真主党、阿富汗亲伊朗势力等组织或武装力量都与伊朗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些组织所在的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东矛盾的焦点或是美国反恐战线的前沿。所以一旦与美国爆发激烈冲突,伊朗固然可能遭到重创,但同时也有能力将美国彻底拖进一个看不到底的深渊。  

由于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相继打掉了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使伊朗因无地缘竞争者而成为波斯湾地区的“老大”,成为敢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这将使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政策面临更大政治风险。中东地区形势发展虽然变数甚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美国无法改变自身在中东走下坡路的趋势。伊朗的崛起及其挑战姿态,将进一步加快美国的衰退速度。在未来的“新中东”中,伊朗无疑会扮演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Middle East in Turmoil Eddy 

Feng Jihua

Abstract: The Middle East situation is still volatile. The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launched simultaneously, however in inverse proportion. The internal strife and disputes emerge endlessly in the Palestinian and Israeli governments both with weak position. Once wrapping in a plight, ultimately the Lebanon government and Hezbollah reached mutual-understanding and realized reconciliation by active intermedia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Iraqi political situation is crisis-ridden, and so far Iraq has failed out of the political whirlpool caused by racial, religious strife and war chaos unceasingly. The nuclear crisis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Iran, and Iran has also extended its influence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Key Words: Unrest Middle East   Palestinian-Israeli conflict   Lebanon   Iraq   Iran

参考网站:

http://world.people.com.cn。 

http://www.haaretz.com。 

http://www.chinanews.com.cn。 

http://www.jpost.com。 

http://gb.cri.cn。 

http://www.ynetnews.com。 

http://www.maannews.net。 

http://www.sabanews.net。 

http://www.fmprc.gov.cn。 

http://www.un.org。 

http://news.bbc.co.uk。 

http://english.aljazeera.net。 


 



 

*冯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希伯来语言文学学士,主要从事中东政治及以色列问题研究。 

[①]安国章:《以色列决定全面封锁加沙》,2008年01月18日,《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6794349.html


 

[②]〔以色列〕尤瓦尔·阿祖雷:《被火箭弹炸伤的男孩情况好转》2008年2月14日,《国土报》。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54321.html。 


 

[③]《沙地带局势已日趋恶化 导致巴以和谈再陷僵局》,2008年03月03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jdtx/news/2008/03-03/1179944.shtml。 


 

[④]《安理会紧急商讨加沙局势 潘基文谴责以色列暴力》,2008年03月02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3-02/1179090.shtml。 


 

[⑤]〔以色列〕2008年03月09日《国土报》:Palestinians: Hamas, Hezbollah cooperated on Jerusalem terror attack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62055.html 


 

[⑥]〔以色列〕2008年03月16日《国土报》:IAF strike kills three Islamic Jihad militants in northern Gaza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64422.html。 


 

[⑦]〔以色列〕2008年03月19日《耶路撒冷邮报》:Israelis opposed to further withdrawals 

http://www.jpost.com/servlet/Satellite?cid=1205420726277&pagename=JPost%2FJPArticle%2FShowFull。 


 

[⑧]〔以色列〕2008年03月13日《国土报》:Poll: Nearly 50% of Israeli Jews don''t want to live near Arabs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63698.html 


 

[⑨]《数万以色列民众举行集会要求总理奥尔默特下台》,2007年05月04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7/05-04/928993.shtml。 


 

[⑩]《以黎冲突调查报告没有动摇以总理奥尔默特地位》,2008年01月31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1-31/1152241.shtml。 


 

[11]《 “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宣布退出以执政联盟》,2008年01月1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  http://gb.cri.cn/19224/2008/01/16/1062@1915558.htm。 


 

[12]〔以色列〕2008年05月03日《耶路撒冷邮报》:''PM will probably have to step down'' 

http://www.jpost.com/servlet/Satellite?cid=1209626992019&pagename=JPost%2FJPArticle%2FShowFull。 


 

[13]〔以色列〕2008年05月29日《国土报》:Livni to Kadima: Get ready for elections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88311.html。 


 

[14]〔以色列〕2008年05月02日《耶路撒冷邮报》:''PM will probably have to step down'' 

http://www.jpost.com/servlet/Satellite?cid=1209626992019&pagename=JPost%2FJPArticle%2FShowFull。 


 

[15]〔以色列〕2008年04月17日《以色列新闻网》:Netanyahu: I won''t carry out an Olmert-Abbas peace deal if elected   http://www.ynetnews.com/articles/0,7340,L-3533242,00.html 


 

[16]〔以色列〕2008年04月17日《以色列新闻网》:Netanyahu: I won''t carry out an Olmert-Abbas peace deal if elected     http://www.ynetnews.com/articles/0,7340,L-3533242,00.html。 


 

[17]〔以色列〕2008年02月25日Ma’an News Agency:Palestinian president welcomes Yemeni initiative for Hamas-Fatah dialogue  http://www.maannews.net/en/index.php?opr=ShowDetails&ID=27967 

〔也门〕2008年02月24日《也门新闻署》:Abbas welcomes Yemen''s initiative over Palestinian dialogue 

http://www.sabanews.net/en/news147786.htm。 


 

[18]《巴勒斯坦:法塔赫和哈马斯实现团结是唯一的选择》,2008年0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jdtx/news/2008/03-26/1202477.shtml。 


 

[19]黎巴嫩《国家概况》,2008年0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xybfs/gjlb/1384/1384x0/default.htm。 


 

[20]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07/s1757.htm。 


 

[21]《黎巴嫩政治危机及暗杀活动导致地区日益局势紧张》,2008年03月06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3-06/1183358.shtml。 


 

[22]《黎总统选举费周折:苏莱曼任重道远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05月28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jdtx/news/2008/05-28/1264260.shtml。 


 

[23]《潘基文欢迎黎巴嫩各方就总统选举等问题达成协议》,2008年05月22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5-22/1258180.shtml。 


 

[24]〔以色列〕2008年05月26日《国土报》:New Lebanon President lauds Hezbollah, but eyes its disarmament   

http://www.haaretz.com/hasen/spages/986937.html。  


 

[25]《伊拉克建军节发生袭击 英勇士兵用身体压住人弹》,2008年01月07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1-07/1125107.shtml.  


 

[26]《伊拉克巴格达多起炸弹爆炸事件致18人死46人伤》,2008年01月0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gj/zd/news/2008/01-08/1126982.shtml.  


 

[27]〔英国〕2008年03月26日BBC新闻网站:Dozens killed near Iraqi shrine 

http://news.bbc.co.uk/2/hi/middle_east/7301364.stm。 


 

[28]〔卡塔尔〕2008年03月18日Aljazeera Net:Many dead in Iraq shrine city blast 

http://english.aljazeera.net/NR/exeres/1E8A7FD6-0468-4C04-A118-128256823E30.htm。 


 

[29]王京烈:《伊战5周年伊拉克局势分析》,《亚非纵横》,2008年第2期。 


 

[30]王京烈:《困扰多国的库尔德问题》,《西亚非洲》1994年第5期。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