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伊朗石油图破壁
文章来源:余国庆    日期:2010-11-23
】【打印 关闭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10年第17期。

 

     联合国安理会今年6月又一次通过了制裁伊朗的决议。此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通过了对伊朗的单边制裁。虽然伊朗的核计划何去何从尚难断定,但伊朗的油气业的发展却受到了西方制裁的沉重打击。作为伊朗的经济命脉部门,伊朗油气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值得外界密切关注。 

一、美欧制裁纷至沓来

自从伊朗核危机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4个制裁伊朗的决议。其中安理会今年6月9日通过的1929号决议,加大了制裁范围。主要内容包括: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虽然联合国的决议制裁内容并不包括对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国际合作,但随后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继出台了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措施,并且含有对伊朗石油领域里进行制裁的相关内容,伊朗油气业发展的前景蒙上了更多的阴影。 

美国是最早在联合国制裁以外对伊朗单边制裁的西方大国。实际上自美国和伊朗交恶以来,美国就一直根据国内法律对伊朗进行制裁。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根据《达马托法》对在伊朗石油领域进行投资的美国公司进行制裁,但欧盟和其他国家对此并不理会。美国认为安理会2006年以来通过的制裁伊朗的决议“太过温柔”,一直寻求加大对伊朗的制裁。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7月1日签署了“有史以来国会通过的最严厉”制裁伊朗法案。根据该法案,任何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帮助伊朗炼油和发展炼油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任何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或其他被列入制裁名单的伊朗银行往来的企业或个人都将受到制裁。 

在美国的带动和压力下,2010年7月26日,欧盟公布了对伊朗的单方面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伊朗能源部门出售设备、技术和服务;限制涉及伊朗炼油、液化天然气、能源勘探和生产等领域的活动;加强防范欧盟境内与伊朗有关联的银行活动,禁止这些银行在欧盟地区开设支行等。在欧盟的制裁框架下,今后,伊朗和欧盟国家之间的石油与天然气合作将被禁止。欧盟希望制裁决议能够逼迫伊朗回到谈判轨道上来。 

跟随着美国和欧盟的举动,最近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相继出台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和欧盟将制裁伊朗的范围从军事延伸到了民用领域,特别是将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当作了制裁的重点。这些国家的制裁措施,都包含了限制伊朗的国际金融活动和对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内容。虽然这些措施还没有涉及限制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以及进口成品油气等内容,但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已经感受到了国际制裁的压力。 

   

二、伊朗油气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应对措施

伊朗油气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9%、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5%,是世界上第四大产油国,OPEC第二大产油国,每天大约出口原油达250万桶。但由于国内的炼炼油能力不足,每年还必须花费约10多亿美元用于进口成品汽油,伊朗一直以来想改变这种成品油“倒购”现象。 

伊朗的炼油业历史上也曾辉煌一时。早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及伊拉克对伊朗发动战争前,位于阿拉伯河口的阿巴丹炼油厂曾达到每日提炼原油55万桶的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之一,该炼油厂当时能生产134种不同的石油产品,其中包括汽油、沥青、溶剂、发动机润滑油、煤油和航空燃料。不过,阿巴丹炼油厂的石油产品当时主要输往国外。可惜的是,阿巴丹炼油厂在经过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毁坏严重。由于靠近伊拉克边境,阿巴丹炼油厂在两伊战争后一直没有恢复原有的生产能力。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一直进口炼制油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伊朗曾计划新建几个炼油厂,但一直受资金和技术困扰。近年来,伊朗国内对成品油以每年15%的需求量增加。目前,伊朗虽然有9大炼油厂,但炼油技术和设备严重落后。由于遭国际制裁,伊朗的油气工业受到巨大影响,炼油能力很有限,伊朗国内所需石油产品,特别是汽油主要依靠进口,汽油进口量占了国内消费总量的40%。联合国安理会今年6月9日通过对伊朗实施第四轮制裁决议后,美国和欧盟又先后通过了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决议,而制裁重点主要是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禁止向伊朗石油领域进行投资和技术援助以及技术转让。因此,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制裁,如何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突出重围,成为伊朗油气行业的重大挑战。 

首先,西方国家的制裁措施不仅造成伊朗石油行业的落后局面,而且导致伊朗的成品油进口减少,加剧国内汽油供应紧张形势,为此,伊朗加快新建炼油厂,增加成品油自给力。2007年以来,伊朗进行了多次石油天然气区块合作招标,但很少有西方油气公司中标。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不仅新的石油天然气项目无法按计划开发,而且原有油田老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踟蹰不前。据美国彭博新闻社2010年8月2日报道,据能源市场咨询公司(EMC)所说,由于制裁促使石油产品贸易公司停止供应,伊朗今年7月份的汽油进口量比上月减少了50%。事实上,自2006年联合国对伊朗进行制裁以来,伊朗就加快了新建炼油厂的步伐。2008年12月,伊朗国家冶炼和石油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沙赫纳兹扎德说,投资额近270亿的7座新的原油炼油厂正在修建中,如果资金到位及时,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据报道,随着这7个炼油厂的新建,伊朗将减少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炼油能力会有大幅提高,日炼油数将从每日167万桶提高到320万桶。2010年2月,伊朗石油部日前表示,伊朗计划2013年前新建七座炼油厂,届时伊朗将拥有14座炼油厂。新建炼油厂将由伊朗国家炼油和销售公司负责运营,主要将满足伊朗国内需求,同时将剩余的油品出口海外市场。其中在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地区将建两座炼油厂。 

由于伊朗自己缺乏新建炼油厂的技术和资金,与国外合作新建炼油厂成为最近几年伊朗探索的新方法。2007年4月,国有伊朗石油炼制和分销公司 NIORDC宣布,已与印度艾萨(Essar)集团探讨在伊朗南部建造一座新炼油厂。2007年6月,正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亚洲石油和天然气大会的伊朗石油部长哈马内曾宣布,伊朗将在叙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等5个亚洲国家建设5座炼油厂。 

其次,加大国家对石油行业的控制。 

上世纪50年代,伊朗通过将英国控制的石油工业“收归”己有的“国有化”运动,实现了国家对石油的控制,1973年5月,伊朗全国完成了石油国有化进程。但伊朗认为石油国有化并没有“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西方仍然从技术上封锁伊朗的能源工业,并从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享有核技术合法权利已成为伊朗人为捍卫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独立进行历史性斗争的标志”。近年来,伊朗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1995年石油天然气工业上游领域重新对外国公司开放。2002年,伊朗颁布实施《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允许外国投资领域扩大到除石油工业以外的所有工业领域,不再严格限制投资比例,并允许投资者把本金和利润自由汇出境外。由于伊朗宪法不允许外国公司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伊朗主要采取投资回购(Buy-back)方式吸引外国公司参与其石油天然气开发。回购合同一般要求外国公司支付所有投资,并承包开发油田,开发成功后以产量分成形式从伊朗全国石油公司获得报酬,并在一定年限之后把油田经营权移交给伊朗全国石油公司。伊朗不让外国石油拥有境内油田资源,保证了国家对石油这个最重要行业的控制,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资的流入。 

自去年6月第二次当选总统后,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内贾德总统与国内改革派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反映在经济政策上,改革派要求进一步实施经济自由化和开放政策的呼吁受到了保守派的抵制。保守派希望继续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石油财富的控制。内贾德总统于2010年8月2日在伊朗石油工业高级官员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伊朗石油行业加快国产化进程,全面掌握石油从勘探开采到加工提料等各环节。他还说,石油工业国有化是伊朗近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影响了伊朗和很多地区国家的命运,但这一进程并没有完成。如果伊朗自己不能掌握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提炼等各环节,就不能说石油工业完全实现了国有化。内贾德还指责西方公司 拖延执行在伊朗的油气合同,他说,西方人在伊朗油气项目上赚取了巨额利润,伊朗自己获得的收益还不到总额的30%,而现在西方公司却以政治理由为借口拖延执行合同。内贾德呼吁伊朗公司更加积极参与石油工业,他说,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剩余项目前不久由伊朗国内公司签署了承包合同,这对伊朗石油工业今后的发展和格局必将发生深远影响。 

再次,调整伊朗对外关系,加快与东方新兴大国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包括石油合作。 

在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伊朗与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关系总体上恶化。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上,由于布什尔核电站进展缓慢,加上最近俄罗斯积极追随美国制裁伊朗,伊朗与俄罗斯的关系趋冷。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伊朗把外交重点转向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2009年以来,伊朗总统频繁出访了巴西、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寻求突破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2010年7月底,伊朗国家天然气公司又与土耳其ASB集团就共同投资建设伊朗至欧洲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签字,双方将斥资9亿欧元建设这条长度超过600公里的天然气管线。 

2010年5月17日,伊朗与巴西和土耳其达成一项核燃料交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同意将约1.2吨纯度为3.5%的浓缩铀运往土耳其,用以交换120公斤纯度为20%的浓缩铀。伊朗在新一轮制裁日益逼近的情况下同意在土耳其进行核燃料交换,是以自身能够接受的“底线”来展现灵活,显示自己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的姿态,当然,其主要目的是缓解面临的新一轮制裁危机。另一方面,伊朗在联合国最新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后,也不断释放信息,表示愿意恢复核问题谈判。2010年7月26日,伊朗政府正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信函,表示愿意就核燃料交换问题“无条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重启谈判。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伊朗是一个具有约8000万人口、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大国,与多个重要国家相邻。在中东国家中,伊朗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而且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伊朗及附近的波斯湾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而且伊朗扼守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地缘战略地位重要。因此,无论是从资源的角度,还是从潜在的市场角度看,伊朗都是我国海外能源政策不容忽视的一个国家。 

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先后4次通过了制裁伊朗的决议,紧接着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又相继宣布单边制裁伊朗,但伊朗国内似乎并不担心国际制裁的后果,如何看待伊朗抵御国际制裁的能力和前景? 

首先,美国和伊朗交恶已有30年,伊朗实际上已经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制裁,只要制裁不扩大到石油禁运领域,就不会对伊朗的经济产生致命性影响。虽然伊朗的成品油进口会受到限制,但伊朗国内的炼油能力正在恢复和缓慢发展,而且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运行,原油出口仍然能够给伊朗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在现有的国际制裁框架下,伊朗的经济和石油行业并不会崩溃。 

其次,与伊朗有密切经济和商业联系的国家对制裁伊朗立场谨慎。伊朗不仅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俄罗斯、中国有巨大的贸易和商业往来,与法国、英国、德国等欧盟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贸易联系,要这些国家断绝与伊朗的贸易往来绝非易事。不久前,伊朗与印度就建设连接伊朗与印度的天然气管道签署了协议。印度也强力反对伊朗进行超出联合国决议范围的制裁。美国及西方国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决心制裁伊朗,其目的是迫使伊朗终止或取消核计划。但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敢轻易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伊朗原油出口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旦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中断,必将在国际石油和金融市场引起巨大波动,这也是国际社会不愿看到的。 

自1994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每年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总体上稳步攀升。2009年伊朗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中国与伊朗双边的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过去十多年,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经历了数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为了规避国际油价大起大落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逐步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相对落后的炼油能力为中国油气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据报道,早在2006年,中石化就中标伊朗一家炼油厂升级工程,当时投资额达21.68亿欧元,伊朗炼油厂项目是中石化在海外投资的第一家炼油厂。2006年伊朗核问题危机扩大以来,石油天然气领域的西方企业投资对伊朗的投资止步不前。此前,法国、意大利、挪威和日本等国的企业参与了伊朗石油天然气开发,但最近几年已很少有西方国家公司对伊朗的石油天然气项目进行新投资的报道,伊朗的石油天然气招标受到西方国家的冷落。相反,近几年来,伊朗与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的石油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与伊朗进行石油合作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和互利互惠的现实需求。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坚持公正的立场,维护伊朗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内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也反对超出安理会决议范围的国际制裁。近几年来,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开拓伊朗石油资源和市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中国与伊朗开展石油领域的合作,并不违反现有的联合国决议。美国和西方国家频频指责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据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8月3日报道,美国政府抱怨中国利用联合国(制裁伊朗)决议的“漏洞”,并“抓住欧洲公司撤离伊朗带来的商机”,继续加大与伊朗的石油合作。事实上,中国与伊朗开展石油领域的合作,并不违反现有的联合国决议。中国从国家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与伊朗开展正常的经贸往来与石油合作,美国和西方舆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对伊朗来说,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会成员之一,伊朗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人们注意到,就在今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决议的第二天,伊朗总统内贾德来到中国,出席伊朗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活动。2010年8月3日,伊朗石油部长马苏德?米尔卡赛米Massoud Mirkazemi访问中国,受到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见。据报道,中伊双方就中国投资伊朗新建炼油厂等项目签署了协议。 

当然,伊朗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尤其是伊朗核问题的悬而未决,也需要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开拓伊朗石油市场方面未雨绸缪。作为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如何与之建立互利互惠、并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油气合作机制,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和探索。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