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理论学习
解决贫困问题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
文章来源:智宇琛    日期:2018-09-13
】【打印 关闭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是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内涵很丰富,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将自己关于非洲贫困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经济发展不动摇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从实际效果看,中国的减贫工作实效不仅远远领先于非洲,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而减贫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这一点,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始终作为重中之重。

例如: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提出了“经济大合唱”的思想,明确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汇聚发展合力的基本思路,这就抓住了脱贫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找到了脱贫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闽东贫困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实际,综合考虑闽东地区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着眼于脱贫致富,提出了闽东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处理好六大关系,这是系统思维和统筹兼顾原则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习近平统治看来,摆脱贫困,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在指导思想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习近平同志从闽东的实际出发,提出“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的思想。他立足于闽东大农业的实际,提出“围绕农业发展工业、以发展工业支援农业”来制定产业政策的思路。等等。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非洲国家应对贫困和饥荒的挑战,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利比里亚生计资产恢复计划(2009-2012年)”,目的是帮助农村社区建设和重建灌溉系统、道路以及农产品加工设施。为应对索马里2011年的饥荒,粮农组织大幅扩大了为索马里中部和南部提供的“以劳动换现金”干预项目。“苏丹西部资源管理计划”由国际农发基金资助,该计划旨在建立一项高效、公平、环保的自然资源治理结构。由联合国多个机构共同推动的南苏丹阿卜耶伊地区的“安全风险管理进程”,为该地区的丁卡人和米塞里亚人提供兽医服务和疫苗接种服务。由乌政府主导的“乌干达北部和平、重建和发展计划”在维持和平和促进重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为“乌干达北部社会行动基金”第一期和第二期各提供了1亿美元的信贷,多个组织为乌国内流离失所者和原参战人员提供了支持,通过提供种子、工具等农资、补充畜群以及以劳动换现金、以工代赈等计划,帮助恢复生计。等等。这些行动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这些行动本身,没有实现当地的经济持续、稳健和快速发展,无法为摆脱贫困提供强大动力。

二、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走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跋中指出:“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什么是头脑中的“贫困”?

习近平同志给出了非常振聋发聩的回答。在《摆脱贫困》的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著名的“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的思想。针对当地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消极思想,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他号召党员、干部、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以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他引导当地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树立起鸿鹄之志,依靠自身努力在某些领域“先飞”。这些朴实无华的语句,放在当今的全球背景下,无疑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

我们很多专家、很多企业家都跟非洲国家打过交道,对这个问题应该有很深的感触。纵观很多非洲国家自独立后的发展历程,进口替代战略、拉各斯行动计划、华盛顿共识、结构调整方案及其调整等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开出的种种“药方”,都是在加深非洲的“依附性”。在全球视野下观察非洲经济,应该注意到两种情况几乎总是同时存在。一方面,当非洲面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经济条件时,大量人道主义危机(例如战争、饥荒、疾病、难民等)总是随即发生,这一事实说明全球经济情况的不利变动对非洲会造成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非洲经济的很多方面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非洲的金融机构并未受到大的冲击;又如全球工业4.0趋势对非洲的冲击远不如对东南亚等其它地区的冲击,等等。这两种表面上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其合理的解释,应当是非洲处于全球经济体系中,其脆弱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同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走出非洲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解决非洲的实际问题。

三、机遇与挑战

在学习《摆脱贫困》一书时,有几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好农村党组织》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之路的最重要的保证。在他看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他强调,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强调“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倡导和推行干部“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这些,才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贫困、实现自强发展的真正宝贵的经验。

但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能够与非洲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呢?在政局多变、党派纷争的非洲国家,哪里去找“农村党支部”呢?在以部族、部落为基础的政党制环境中,又如何很好地阐释“坚持群众路线,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呢?这些可能恰恰是中国的非洲问题研究者必须要面对的时代问题,也是需要孜孜不倦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中非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以及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定信念,坚持习近平同志所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要有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要有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真正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留给福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全世界减贫工作的重要思想贡献。书中蕴含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清新文风。学习《摆脱贫困》著作应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非洲问题和中非合作研究中,认真总结中国减贫的方略和精髓,将其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为动力,继续做好各项研究和宣传工作。

(本文作者智宇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