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野: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 加强中非人文交流研究 为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自身力量
- 发布时间:2023-02-03
- 作者:田牧野
-
字号:
大中小
- 打印
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
加强中非人文交流研究
为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自身力量
田牧野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气势恢宏、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报告,让人听后倍感振奋!报告系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
在谈及外交工作时,二十大报告对世界形势进行了科学判断:“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外交政策体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把握着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引领,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对我而言,更让我理解和体会到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的中非交流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很早就把中国与非洲连接在一起;人文交流、政治交往与商贸往来相结合,从历史长河中看这一直是中非文明交流史的主基调。而中非也都曾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受害者,这成为双方加强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诚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曾指出的,“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直以来,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发展,长期进行对非发展援助与合作。以粮食问题为例,非洲总人口的约五分之一长期处于缺粮状态,而面对非洲的粮食危机: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农粮组织框架下持续向非洲多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另一方面,中国长期向非洲国家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农业技术专家。上述举措在帮助受援国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推动双边农业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非双方还在卫生、环保、能源、和平安全等领域长期深度合作,效果显著。以中非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为例,中国自1963年起向非洲国家派遣的医疗队,一直持续至今,是中国目前项目时间最长、效果最好、最贴近非洲民众的一项援外工程。据统计,先后有2万多名医务人员远赴非洲参加援外医疗事业, 共医治了约2.2亿非洲患者,在国际上尚属罕见,已成为中国援非的标志性成就;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在受援国积极参与抗疫活动,为护佑当地民众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政府也积极向非洲国家援助抗疫物资,广受非洲国家好评。上述也都是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问题治理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的总任务;而其中,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相关研究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非洲文明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文交流关乎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故加强中非人文交流研究、增进民心相通,对于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中国非洲研究院社会文化研究室的一名的科研人员,我应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好自身社会学学科优势,围绕中非人文交流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究;踔厉奋发、赓续前行,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