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24日,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中国对中东战略和大国与中东关系”创新项目组赴福建厦门、泉州两地就中国与中东关系以及复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这一主题开展调研。调研期间,项目组分别与厦门大学、泉州市委宣传部以及泉州市社科联、市委研究室、海上交通史博物馆、海关、外经贸局、民族宗教局等20多家单位的专家、官员进行了数场座谈。座谈主要围绕中国对中东的战略与中东的定位、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如何复兴“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泉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等议题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果。
厦门、泉州是我国重要沿海开发城市,经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尤其是泉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13世纪马可波罗将之描绘为“光明之城”。如今的泉州,不仅经济发达,其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福建省首位,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泉州港也成为我国重要的规模以上亿吨大港,泉州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著名的侨乡、“世界宗教博物馆”、“东亚文化之都”(2013年8月泉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泉州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至今还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并且古往今来一直与中东地区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历史上曾有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泉州,世界各主要宗教信徒如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汇聚泉州并留下大量珍贵的宗教遗迹遗物。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泉州港也被古代波斯人称为刺桐港(现今刺桐花是泉州市花)。古往今来,泉州一直与中东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现今与中东贸易也占泉州对外贸易额的三分之一,著名的泉州商人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相信,凭借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经济文化港口等资源禀赋,泉州一定会在复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重现昔日辉煌。
厦门调研
泉州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