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东国家与中国经贸及能源关系研究”创新项目组威海调研总结
文章来源:姜英梅    日期:2013-12-30
】【打印 关闭

2013年12月4日—8日,“中东国家与中国经贸及能源关系研究”创新项目组赴山东威海调研。项目组在威海高新区中小企业局王局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东兴电子有限公司、金猴集团和光威集团,并与公司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项目组还与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的院长、教授以及威海市劳动保障局杨子林副局长进行座谈,了解当地劳动力就业情况及对中东地区的借鉴意义。项目组成员还向商学院的教授及杨局长介绍了中东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表达了加强双方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意愿。 

一、威海市就业概况 

第一,威海市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4%左右),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往往招不上来,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且工人流动性比较大。

第二,威海市企业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第三,企业工人整体技术含量不高。但是,自动化、流水线设备需要的普通操作工一般能达到初中毕业水平;智能设备需要较高技术的工人,一般是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目前,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熟练工和操作工,技校中专毕业生很抢手,其他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未来随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加强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也会增多。

第四, 严格执行劳动法,以人为本,留住人才。包括威海人在内的中国人普遍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精神,这是非常好的就业意识。

第五,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在就业方面,包括政府牵线搭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平台,通过社会培训机构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便利;等等。

二、中国劳动力就业模式是否适应中东地区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的院长、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杨局长一直负责劳动就业安置工作,对威海市及中国的就业问题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谈一国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国家,首先要考虑国情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对就业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支撑着中国强大的就业需求。中东非洲国家失业率高,是因为经济发展滞后,没有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陷入失业——发展不足——失业增加的恶性循环。因此,就业不仅关系国家发展,还关乎国家稳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反过来,国家稳定又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西亚非洲所所长杨光研究员介绍了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他认为中东经济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就业,就业不解决,动乱就不会停止。中东国家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靠天吃饭。少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工资水平不高,基本就职于公共部门和资源行业。传统的消费文化,再加上缺少政府和融资支持,中东现代产业和私营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很高。中东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亟需在短期内找到工作,中东国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方面要搞传统工业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也要发展一些现代产业和私营经济,促进就业。

那么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否转移到中东地区?中国就业模式是否适应中东地区?中东非洲“向东看”,最需要学习的是哪些方面?从最近的几次调研及与企业、学校和政府人员的座谈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东地区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稳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外资流入;第三,中东国家需要强大的政府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第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第五,改变消费文化理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次调研使项目组对山东威海及中国的就业情况有了整体感性的认知和了解,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中东国家“向东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西亚非洲所在学科建设、科研和政策咨询服务方面的工作将大有作为。

(本文作者姜英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所方位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